教案中心二年级教案

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文已影响 2.2W人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

今天要上《欢乐的泼水节》了,早上在寻思该怎么上呢,学生该怎么读书才能读得好呢?

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第二节课就是语文课了,没有来得及把课细细备完,拿着一本书就进教室了。说实话,此时的我还没有准备好上课呢。算了,那就简简单单上节课吧。课文很简单,环节更简单。

我拿着书,让学生开始读书。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又分三个小部分。

第一部分: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1.指名读。学生凭借着已有的语感把早早与早已两个词语重读了。

2.我顺势问:你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语重读。学生答道:从这两个词语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非常的急切。

3.指导读。读出人们的心情。

4.引:泼水节用的水还很讲究呢。你看出来了吗?生交流

5.想象闻一闻:你闻到什么味道?

6.比较读出水香。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只是引导孩子读读,想想,体会体会,再读读。没有什么繁琐的分析,学生说的很好,读得也很到位,课自然也就流畅。

第二部分: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这一部分是重点,也是最为精彩的一段。我是这样教学的:

1.自己读读这段话,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交流。(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得也很好。)

2.除了灌、泼,这两个动作,人们还会怎样泼水呢?(生交流,出示动词“灌、泼、浇、倒、射。。。。)

3.出示课文图片,选择一个人来说一说泼水的情景。(生交流。)

4.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教学搁在平时可能我说的多一点,今天,我想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一想、一说、一看、一读,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更是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所以,我在想:我们的教学通过怎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愿意去说,喜欢去说,大胆去说,那么不用上说话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在激情发扬的讲,神采奕奕地说,结果,只能是教师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毫无益处。

第三部分: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1.过渡: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为什么个个身上湿淋淋,却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2.引读--

3.出示一组填空:我把清水泼向老人,祝愿他 。

我把清水泼向孩子,祝愿他 。

我把清水泼向小伙儿,祝愿他 。(有个孩子说祝愿他找个好老婆,全班大笑)

我把清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

4.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不好上,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在学生在声声祝福中感受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感受到人们脸上笑开了花的愉悦。

整个第二环节下来,学生学的非常轻松,非常快乐,我也很开心,上的也很轻松。为什么呢?我在想--

1.教学环节简单。教学环节越简单,课堂越轻松。

2.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也不会感到无趣与疲劳。

3.设计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课堂中的问题都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问题,课堂上他就有一种成就感,有了这种成就感,才会更加投入课堂。

这节课,无心插柳,却给我已启发。也许我们真的要带学生把书捧起来好好读读,把书上的插图好好看看。而不是想着教学的环节有多新颖,有多创新。一切的新颖与创新都要以文本为前提。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一、二两句写人们做的准备,三、四两句写泼水地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但这些孩子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我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走入情境,全面热情参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与傣族的泼水节来一次亲密接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主要是师生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共同领悟、感受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

四、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感悟课文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这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复习旧知识之后,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葫芦丝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谈话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我把读分为四个层次:一触摸文本;二 观察图读;三 提高层次读;四 学象征意义后读

我国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语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祝福送给别人,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3.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俞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