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优秀教学设计

本文已影响 6.02K人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优秀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节选)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献给生命的凯歌。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极细腻准确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逼真地讲述了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最终靠顽强的求生意志获得生存的传奇故事。在这样一个“硬汉子”的身上展示出了人生的伟大和坚强,寄予了作家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的追求。

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他经受了一般人难以想像的考验,作者准确地模拟了主人公在特定的境遇中的心理感觉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茫茫荒原上艰难求生存的过程,使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实现了高度统一。主人公同饥饿和死亡顽强抗争的经历启示我们: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而宝贵的,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生命的剽悍与强大,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阅读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命运这两点上,而应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上升到感受人性,关注自我的新高度,应在情节之中去探察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走进文本,把自己摆进去,跟随主人公去经历一次心灵之旅,品味、体验、碰撞、磨合,在阅读中认识人性,认识自我,从而思考“生命”、“人生”这样深刻而厚重的问题。这样“百尺竿头,更进一层”阅读,才不辱文学作品的使命,回归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教版)

①识记,理解本课的重要词语;

②了解作者的人生及其创作经历;

③潜心阅读文本,感受主人公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悲壮经历,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及深刻的主题,从中得到一定的人生启迪;

④仔细体会小说中的人物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⑤品味杰克·伦敦笔下这一硬汉形象所透露出的浓重的悲剧色彩及其坚韧卓绝的求生意志。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经历,细细品读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内容,并体会其中传神之处,感受人性的伟大;

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③通过引申比较,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主人公顽强抗争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感受生命的伟大和人性的力量,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坚强,学会抗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诵读,把握人与环境抗争时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②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2、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在荒无人烟的原野中,两个生物——一个垂死的病人和一头垂死的病狼,为了生存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他们谁也没有在对方肌体上撕开一条血口的力量,于是,一前一后地周旋着,彼此耐心等待着最佳时机……这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一个令人揪心的场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那场残酷的人与自然的生死搏斗之战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杰克·伦敦(投影)

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近代著作家。1876年1月12日生于旧金山。杰克从未有过欢乐的童年,十岁就不得不干活挣钱。每天清早卖完早报去上学,放学后还要卖晚报,星期天到滚球游乐场去干杂活,严酷的环境使他早慧早熟。他很早就定下大志,他的座右铭是:“凡是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一定要做到,并且还要做得更好!”他在罐头厂当过童工,进黄麻厂做过苦力,参加过失业工人“向华盛顿进军”的示威行动,到阿拉斯加克朗代克去淘过金。苦寒的生活经历使他获得了比金子还更宝贵的创作素材。1900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狼的儿子》,1903年发表动物小说《荒原的呼唤》使他名满天下。此后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海狼》、《马丁·伊登》等四十九部著作。杰克·伦敦的作品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会下层人民。他是美国一位随着20世纪诞生而崛起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甚至誉为“美国的马克思”。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新词。(投影)

啃kěn 巉岩chán 踉跄liàng qiàng 吮吸shǔn

咀嚼jǔ jué 耷拉dā 黏膜nián 舐shì

鲦鱼tiáo 海市蜃楼shèn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转瞬即逝:一眨眼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多媒体显示要求)

(1)浏览文本,粗通课文大意。

(2)复述故事,理清小说结构。

学生活动:自读文本,梳理课文,准备复述。

点拨:复述时把握下列情节梗概:极度饥饿以驯鹿剩骨维持生命。经历艰辛,发现海边大船。努力爬行,遭遇病狼追踪。殊死搏斗,最终战胜病狼。

节选的这一部分以时间为经,以“这个人”的意识状态为纬,逼真地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的作用下终于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节)写“这个人”振作精神继续前进。第二部分(7-22节)写发现病狼,人与狼对峙。第三部分(23-27节)写咬死病狼,战胜厄运。全文以发现病狼始,以咬死病狼终,曲折紧张,扣人心弦。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师巡视点拨。

2、学生交流思考,深入探讨课文。(用多媒体显示问题)

①主人公在茫茫的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险,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②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人为何连个名字也没有?

③小说中关于鹿皮袋,比尔骸骨描写有何作用?

④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何在?“狼”在文章里有什么喻义?

[学生活动]同学分组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

点拨:①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②示例1:小说成功地刻画了“这个人”的形象,这个人具有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的硬汉性格,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他充分运用理性克服危险和灾难,战胜恐惧与幻觉,与他“作对”的不仅仅有外在的各种艰难险阻与危险,还有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及各种心理幻觉与错觉,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个人之所以最终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在于他那面对悲惨命运决不服输的倔强个性,还在于他那就是到了死神“铁掌里”也仍然要反抗的抗争精神,他的意志和品质、毅力和性格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示例2:“这个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到了生命垂危的令人绝望的关键时刻,他仍然坚守着做人的道德和良知,因此,“这个人”是一个道德高尚,品质纯正,堂堂正正的人。虽然他的朋友比尔曾卑鄙地把他抛弃,但他还是没有拿走比尔身旁的那袋金子,也绝不“吮吸比尔的骨头”,他不以怨报怨,因为他明白,黄金有价,良知无价,世间还有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人之为人的价值就显示在这里。

……

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这个人”指代,“这个人”可以指代像这样的一类人,也可以指具有这种意志品质的整个人类,因此,“这个人”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③鹿皮袋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主人公早已丢弃,可比尔居然死也不肯放弃,最后只剩下一堆有红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皮袋相伴。这是何等辛酸而又残酷的讽刺啊!这也正说明了金钱赤裸裸的大自然中一钱不值,它的存在是对人性的玷污与拖累。

④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命意志坚强,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硬汉形象。文中反复渲染不惧艰难困苦,勇敢顽强同大自然搏斗的过程。文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人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四、精读课文、品味欣赏。

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他经受了一般人难以想像的考验,作者准确地摸拟了主人公在特定的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的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茫茫荒原上艰难求生存的过程,使故事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实现了高度统一。

1、精彩的故事情节总是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读了这篇小说后,说说最打动你的情节是哪一个?它为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圈点批注,交流读后心得。

点拨:示例1:最打动我的是文中的“他”躺在海岸上等待病狼来舐他这一情节。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壮,两个同样虚弱的生命,为了那一线生机,消耗着各自的耐心,渴望生存,到了最后已演变成了拼搏的本能,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无限伟大,又体会到了生命的无限渺小,但正是渺小与伟大相撞击,才演化为悲壮。

示例2:作品中主人公为了生存,吮吸骨头以及把骨头砸成酱吃的这一情节最能打动我,尤其是“衔”、“残余”、“使劲”、“吞”这几个词深深地使我震撼了,我感到,虽然他只是在维持一个随时都可能丢失的生命,但这样的举动表现了主人公无比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2、再读课文,试找出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与逼真的细节的几个例子,仔细体会。

学生活动:学生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细腻的心理描写与逼真的细节的几个例子仔细体验,交流心得,各抒已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不强求答案的一致性。

点拨:处在极地、荒原要战胜饥饿、恐惧野兽等,最关键的是要战胜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是最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了这个心理品质,再大的困难也会不在话下。

作品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如第三段,第五段对生与死的思考,第八段对自己所处方位的判断等都是。细节描写也比比皆是,如嚼骨头的细节,在水坑边舀鱼的细节,最后他与狼较量的细节等,都写得细腻逼真,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使小说更加感人,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小说通过“这个人”的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主题。那么你读了本文后,主人公的求生经历给了你怎样深刻的启示?

点拨:启示1:人活着就是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坎坷曲折在所难免,艰难险阻无处不在,所以,人生就永远处在抗争和搏斗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抗争与搏斗,与命运抗争,与挫折抗争,强者与失败较量,成功者与坎坷搏斗,这正如诗人艾青所言:“成功的花环,从来都是由荆棘编成的。”

启示2: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生命的神奇和宝贵就在于生命的一次性,不可再生性,懂得了生命的神奇,才能以拼搏和进取绽放生命的美丽;理解了生命的宝贵,才会以奋斗和开拓展示生命的光华。

启示3: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中,要追求坚持、坚持,再坚持,要永不放弃!“行百里者半九十”,追求中不知有多少人放弃在成功的门槛前。不要眼睛紧盯着眼前的山穷水尽,只要你始终不放弃追求,坚持一下,说不定紧紧追随着的便是柳暗花明。永不放弃的追求才能使生命魅力四射,光华永驻。

……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一:田子君,湖北省应城市人,女,29岁,“子君书屋”心理咨询师。3岁时因病瘫患的她,没上过一天学。14岁起,她带着同样残疾的弟弟、妹妹艰难生活,并自学文化知识,先后在各级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2006年在民政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春暖人心”大型媒体行动向全国征集温暖人心的感人故事中,田子君的故事成为全国四大范例之一。2006年被授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全省十大自强残疾人士”;2007年被授予“孝感市第四届十大孝老爱亲楷模”特别奖;2008年被授予“孝感市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材料二: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

有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他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坛子冲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

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俄罗斯及世界。他就是屠格涅夫。

材料三:一群生活在孤岛上的蚂蚁,当野火向他们包围过来的时候,求生的本能让它们迅速聚集起来,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似的义无反顾地向火海冲去,外面一层层的蚂蚁在“噼拍”的焚烧声中死去,却换来了最里面的蚂蚁的逃生……

2005年2月19日发生在湖北襄樊市的一起因抢劫引起的恶性凶杀案,17岁的少年入室抢劫俩姐妹,姐妹俩在一个多小时被抢劫和残害的过程中,因为恐惧和缺乏自救知识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求生机会,最后两朵含苞的鲜花就这样过早凋谢了……

 六、课堂作业,跟踪反馈(略)。

  【教学反思】

本节是一堂容量较大的小说阅读课,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小说阅读教学就应该紧紧抓住它的“三要素”这个纲,教学中如何实现“纲举目张”呢?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构想,即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情节的线索,欣赏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品味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环节的设计做到有条不紊,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时,既有根据,又有理性,深刻挖掘了小说现实意义,从而受到了人文教育。新课标理念,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等方式,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