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荐作文

教育界人士对高考作文题的点评

本文已影响 1.45W人 

2012年湖南高考作文题为看图说话,要求考生根据题意自拟题目作文。图片为一双伸出的手,配有文字说明: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像,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对于今年的作文点评,不少教育界人士说是相当不错的命题,而曾经经历过高考的作家们则看法不一。 ——编者

教育界人士对高考作文题的点评

教育界点评

一切从生长出发

黄耀红

教育学博士、编审,湖南为先在线网创意总监

整体来说,湖南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文命题。我以为。其一,考题具有生长性。高考作文命题的思想起点在于,要提供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尽可能丰富的思维层次,让不同的考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好说。亦即一个好的高考命题,即使是在考场情境下,要在某一瞬间引爆思维、触发情怀、激活话语,这就是高考作文的“生长性”。当然,命题既然是针对湖南全省的考生,就不得不考虑考生的城乡分布、男女构成等多种均衡性因素。因此,除了考题的“生长性”之外,它还得具有“普适性”。

其二,考题具体多向性。在考题里,“手”是一个意像,一份寓意,一种语言,一种表达。应当说,每一种理解均可以成为一个思维的触发点,联想的拓展点,创意的生长点。如“温暖”,如“想像”,如“创造”,如“收获”,均可成文。同时,这些点与点之间的呼应、组合、重构,又可能营建更大的思维空间与意义空间。如“温暖”+“想像”+“创造”或“想像”+“创造”+“希望”等等,或某两个元素的叠加。这种组合显然是多向的、多维的、多层的。仅从言说与成文的角度看,你可以写那种有情境、有细节、有体验的温暖故事,以情取胜,以感动为目的;当然也可以发表关于想像、创造、希望之类的各种议论,并佐以各种例证。

其三,考题具有文学性。“手”作为命题的重要元素,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形象的、传情的、隐喻的。形象是文学的存在方式,审美的存在方式。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手便是爱与温暖的传递。“牵手”是爱恋,“分手”是伤感,“捧手”是呵护,“放手”是飞翔,“动手”是创造。与“手”相关的一切想像,基本上指向明媚的精神气息和感动的心灵世界。

如果考生足够地心思细腻,均能从“手”这个细节出发,让创意走得很远,亦走得很美。这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道德生态被严重毁损的时代,对于食品安全严重危及我们自身生命的时代,不啻为一道阳光。我们太需要一种真善美的照耀。教育的过程,作文的过程,也应是我们心灵救赎的过程。何况是举国关注的高考作文?

功夫在课外

周 红

湖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高考是“年年岁岁考相似”,高考作文题则应该“岁岁年年题不同”。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悄然变脸,自主命题9年以来,首次采用看图作文的形式,来了一个成功的华丽转身。

文学创作离不开创作冲动和灵感。这两点在中学语文界很少有人谈及,更遑论用来指导学生作文了。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能够引爆考生的创作冲动,让他们拿到题目就跃跃欲试,而且不论哪类考生,都有话可说,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今年的湖南作文题,在这一点上是相当成功的。手,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重要肢体,看到那张开的手,能让我们想起很多:英语里的“帮助”(Give Me A Hand)就是“给我一只手”,青年志愿者标志上也有一只肖形手……加上四句温馨的提示语和省略号,实际上给考生以丰富的暗示,能很好地调动考生的创作冲动,获得写作过程中忘我投入的享受感。

一道好的作文题,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动辄想起那些死去的古人,把他们看成救命稻草。“名言荟萃,古人开会,反复唠叨,高分绝对”这一高考作文“秘籍”,应对今年的湖南作文题是绝对无效的。而那些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对写好这篇作文似乎也起不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在写作要求上,今年的湖南作文题继续限制了文体。其实,这道题既可偏重感性抒情,又可进行理性分析,所有考生都能施展出自己擅长的一套拳脚,不过记叙文更易上手而已。考生可写自己当志愿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可写小发明小创造成功后的心得体会,可用“钱学森之问”反思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可歌颂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城市面貌的力量;农村或山区的考生可写父母汗水浇灌下的丰收喜悦,白手起家绿化山林的壮举……总之,发挥余地相当大。这便要求考生平时要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学会观察生活,好好体验生活,同时养成多读书、勤思考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知(觉)、情(感)、意(意志、智性)水准,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可见,要写好这篇文章,功夫在课外。美国语言学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当同学们的手在智慧的大脑指挥下“伸出”“摊开”“张大”“捧起”的时候,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长,写作灵感也深深地植入了大脑。

“戴着镣铐跳舞”

谢端初

长沙市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

三十多年来,高考作文经历了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个阶段。今年,湖南的作文题和去年一样,依旧是材料作文,这似乎有复辟之嫌。其实不然。不错,比较起风靡全国多年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写法,要求考生反复推敲材料的深层含义,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写作要自始至终围绕材料进行,考生在处理材料时要有求同意识,否则很容易导致偏题走题。因此,有人称材料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

不过今年湖南给出的题目,和以前的没有给考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限制考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材料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体现了应有的人文关怀,给定的范围宽泛多了,考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只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手”、“温暖的服务”、“放飞的想像”、“创造的力量”、“收获的快乐”,基本上就没了偏题跑题之虞。同时,文题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考生,让人人都有话可说,也因此更能检测出考生的水平。

透过那双手……

黄双玉

长沙市同升湖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教师

今年湖南高考作文题别具一格,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命题形式上。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图画作文以其审题难度大而日渐式微,而今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却一反常态,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首次出现“图画+材料”这一命题形式。

理想的作文题应该体现限制性和包容性的协调,题目就像一个入口,看起来不大,但入门后里面可写的园子却非常阔大。今年的作文题相比往年,其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更加明显。尽管是图画,然而下面的补充文字说明材料为考生提供了多角度的写作范围,反而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虽然降低,然而根据上述材料找到一个创新的角度,确定一个深刻的立意也并非易事。图画和材料都围绕着“手”的主题,从系列的揭示性话语来看,不难得出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惟有双手能开创美好生活等道理。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善举,往往能铸就大善大美,这也不妨是一个好的立意。除此之外,图片和材料中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是比喻而另有所指: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联想,双手表明的是行动,是践行,是心灵的坦率、真诚等等。

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更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强调生活体验和智性思辨,引导考生个性表达,写出个性体验,表达自己对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方面的认识和感悟。透过图画中的那双手,我们更应该看到今后作文的方向: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对生活、生命的独特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高考同题作文

请你一定紧握希望

曹萍波

2009年考生,湖南商学院大三学生

看到这个与手相关的题目,我一瞬间记起我的高中班主任给我的一句话:即使你一无所有,请你一定要紧握希望。我一直不忘这句话,它时刻在我对生活丧失耐心与气度的时候提醒我:相对于我心里的千军万马、豪情万丈,给予自己所处的生活稳定的希望才是更珍贵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1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一个年轻人问一位得道禅师:“世间真的有希望吗?我真绝望于我的贫穷与凄苦。”禅师让他伸出手,摊开他的手掌说:“这道是你的生命线,这道是你的事业线,这道是你的家庭线,然后把手攥起来,你知道你的希望在哪里了吗?”年轻人恍然大悟,希望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太久以来,我们被灌输的就是如何去成功,这种教育理念下出来的孩子特别容易丧失温情和希望,古人云“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用劳者的心,是体验不到天赐大美的。拿生活来说吧,生活在多雨的长沙,总有种被当鱼养了的感觉。

但即便如此,生活仍然充满希望,比如我曾经在一个下雨天,看到一个年轻女孩伸出手,为一只狗撑伞;我曾经在湘剧院门口,看到一个小女孩伸出白嫩的小手,给一个行乞的老人送一块西瓜;我经过韶山北路上的维一星城,棕榈高耸巍然,放眼尽是生命的全新颜色和野性,就像一种笃定而不动声色的高贵,在春阳下耀眼。偶然某次低头的时候,还惊觉满城花开正好,树木在微微躁动的空气里,和着尘土的嚣声,微微地笑着。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需要人们怀着希望去体验,我常常这样想:在每一段焦躁的行程中,我是不是正路过猴子石大桥呢?是不是正在湘江边匆忙前行呢?是不是去了桃子湖或者青竹湖呢?是不是正忽略了桐梓坡路旁的迎春花呢?又是不是忘记抬眼看看学院内的高大樟树呢?是不是能够恍然感受到,春风像是一只手,正在轻轻拂过面颊,拂过这座庞杂尖利的烟火城呢?

每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应该是:每一天都过了,每一天似乎也都错过了,静候时日,后来又认为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最好的生活是怀着希望慢慢变老。所以再复杂也要看到恒定的希望,无论生活抑或命运对我们做多少手脚。

伸出爱的双手

彭颖

长沙田家炳实验中学1103班

生活中,我们对于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爱护的人,应毫不吝啬地伸出爱的双手,每当我们伸出关爱之手时,这个世界可能就会少一串泪珠,多一张笑脸。

我们都是大千世界平凡的一员,都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失意、落寞时,我们最渴望一双温暖的手能抚平心灵的创伤,给自己走出阴霾、战胜逆境的勇气。希望被人爱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为他人、为自己,我们都不应吝惜伸出爱的双手。

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特蕾莎修女就是有着人间大爱的奇女子。上个世纪中叶的印度加尔各答是人间地狱,传染病肆虐。特蕾莎在教皇的帮助下,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给予了贫病者、垂死者等以无私的关爱。1997年,德蕾莎修女去世了,她用火热的心、温暖的手融化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内心的坚冰。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2009年10月,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大爱无疆,大爱无声。回看华夏大地,我们的道德楷模雷锋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熠熠生辉。车站里,有他搀扶老人的有力的双手;火车上,有他为人端茶送水热情的双手;工地上,有他递砖送瓦的壮实的双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随之蔓延开来的是人心的冷漠。2011年10月,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婆把小悦悦送到医院,七天后,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这样惨痛的实例让所有人都震惊,那样活泼的生命就在路人的所谓“淡定”中慢慢流逝,直至消亡,当一个人需要关怀,需要别人向她伸出援手,付出爱的时候,却没人理睬她,她有多痛苦,这些人良心何在?漠视别人的生命的人,也就是苟活在这世界上罢了。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命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让我们一起伸出自己的手,拉身边的人一把,帮助人是快乐的,不图回报。我们的世界需要爱,有爱让人不再觉得世界冷漠,让人不觉得孤单。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期待,世界充满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世界。

翅膀的力量

周宓

湖南师大附中1012班

鸟儿有翅膀,能带它们自由翱翔。我们有手。手是翅膀,拥有凌驾天空的力量。而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充满力量的手,能带他们飞,在属于自己的天空历经风雨,享受阳光。一双又一双,无数翅膀紧紧相连,世界会登上美好的'云端。

曾经看过一张图片,是一双农民的手,黝黑的皮肤上布满了皱纹,指甲破损,指缝还残留着泥土的黄色。这样一双粗糙而宽厚的手是让人敬仰的,它带着对土地深沉的爱与眷恋,诉说着无数个日夜里,主人含辛茹苦的劳作。我仿佛可以闻得到禾苗的香味,看得到农民脸上的汗珠。列宾的那幅《拾穗者》毫无预兆地闪入我的脑海。深秋的稻田,弯腰耕作的农民……有时在想,他们并不只是平凡的劳作者,他们是精灵,创造出人类力量源泉的精灵。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不可言说的质朴的美。再伟大的人都离不开他们的双手呵护和成长在泥土之上的杰作。因而我被他们的手感动——这是扎根在泥土里的翅膀,因为劳动,所以伟大。

于是又想起一位高鼻梁、爱穿黑色针织衫和牛仔裤的美国人。他手举着一部小小的电子产品,面带自信地微笑。他的名字叫做乔布斯。也许多数人只看到他成功的光环,鲜少知道他是一个弃儿,从小在孤儿院里长大。他的经历是坎坷的,然而,让我佩服的不仅仅是他20多年克服癌症生存的勇气,更是他那双不停创造的双手,和那颗固执而富有创造力的心。苹果公司之所以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他的锐意求新。在癌症的折磨下,他的手长却瘦削。但正是这双手,如魔术师般,给世界带来了第三个震惊和深刻影响人类的苹果。第一个是夏娃偷吃的那个,第二个是砸在牛顿头上那个,第三个握在一双手上——勇敢而充满创意的乔布斯的手上。因为创造,所以伟大。

也许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但是每个人,都有翅膀的力量。看过残疾人舞蹈《手牵手》的人,谁都不会忘记那个美丽的女孩。她从小热爱舞蹈,却在14岁那年失去了双臂。坚强的她没有放弃,用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换取梦想的果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的内心一直充满希望,日日夜夜地刻苦训练,她逐渐成为了舞台上同样美丽的白天鹅。没有双臂,她一样可以优雅地旋转、跳跃,向人们展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她的双人舞《手牵手》打动了无数观众,也激励了无数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为梦想而拼搏。“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当张韶涵的歌声响起,我仿佛看见,女孩身上那双隐形的翅膀,在轻盈地扇动。失去了手的她,却在心中长出了一双更加完美的手—— 一双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手。因为紧紧握住梦想的土壤,所以绽放,所以伟大。

正是千千万万这样坚定向前的人们,用双手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我想起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志愿者们,也许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双手是卑微的,但是无数双手连接起来,就可以铸成一道爱的城墙,抵挡一切。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志愿者协会的标志是一双张开的手。手牵手,传递的是温暖、爱和力量。

作家微评

感觉并不是很理想

阎 真 1980年考生,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

我是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那年的作文考题是《读<画蛋>》有感,题意是达芬奇学画之初,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这包含的思想是学习要打好基本功。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的感觉并不是很理想。不论考生往哪个方面展开,思维取向都已经被规定,想像空间不够开阔,更谈不上有足够的个人思想性创意的空间。希望以后的作文题能够留下这种空间。另外,题目本身稍感矫情,“张大的……”“捧起的……”并不是图片本身的内容。

有广阔的想像空间

王跃文 1981年考生,省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手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意向,图片的说明文字部分地诠释了手这个意象的含义,但并不穷尽或限制其含义,考生有广阔的想像空间。既可作记叙文,又可作议论文,灵活的体裁选择,能让考生各展其长。

学生的写作与自身的作文训练、成长经历很有关系。记得 1981年的高考作文题,是阅读一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读<毁树容易种树难>》,我当时是从绿化和环保的角度来写的,我的语文老师说我写偏题了,很多同学都是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意的。结果语文成绩出来后,我排在全县前茅。

提示文字有点俗套

汤素兰 1981年考生,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

看图作文是种好形式,便于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记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也是看图作文,图为一个横截面,一个挖井的人扛着铁锹走了,口里说着“这里没有水”,地上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多处坑。其实只要在任何一处坚持挖下去他都能挖到水,可惜他都没坚持。而且,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常会想起这幅画,让我懂得坚持的重要。

不过我认为今年这个看图作文题对“手”的提示文字多少有点俗套,让学生都靠向帮助、创造、收获等主题;不如只是一双手更能有利于学生发挥,也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创造力。

不会跑题,可拉开分值

谢宗玉 1992年考生,湖南作家网总监,一级作家

我以为高考作文,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运用和调度能力,如何用生动形象、简洁有力的文字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再就是检验学生对同一题材表达主题的深浅程度,借此考察学生学识思想和思辨能力;最后是检验学生是否有异于常人的奇思妙想,有特别的才华或才情。所以高考作文题,外延不宜过于宽泛,也不宜限得太死,要有一定的主题倾向,主题又不能太过直白肤浅,让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

今年湖南的作文题,一双手的外延足够广阔,可以任学生发挥,又用四句话加以框定,有利于阅卷老师在相似的题材上,对比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深浅。而有别样才华的学生,也还是有发挥才情的空间。就是说,这个作文题不可能跑题,却有拉开分值的空间。只是这四句话都是赞美手,其实毁灭世界的也是这只手,如果四句话中的其中一句是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反思,发挥的余地就更大了。

从纯文学到电影:充满争议的名著改编之路

从纯文学到电影:

充满争议的 名著改编之路

张艺谋洗尽铅华的《归来》日前上映,褒贬不一。其中张艺谋把严歌苓小说原作《陆犯焉识》“掐头去尾”的处理方法成为最大的争议,批评者多数认为对原著的还原度不高,无法体现原作价值。 事实上,今年的不少名导都选择纯文学改编,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磨剑”将徐浩峰的硬派武侠小说《道士下山》搬上银幕、徐克使用3D重现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国产电影再度借力严肃文学之风愈演愈烈,而电影与文学改编的关系也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国产电影的“烂片时代”已经来临的背景下,纯文学会成为电影改编的“救命稻草”吗?本报记者针对此问题,采访了相关的业内人士。

1

改编的核心在于重现文本价值

自电影诞生以来,纯文学与电影就属于“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学的本体是文字,电影的本体是影像,文学改编成电影是媒介的变化。在一个国产电影烂片为王,被诟病“故事凌乱、思想空洞、缺乏共享价值观”的语境中,纯文学改编是否依然有现实意义?

影评人兰波认为,纯文学改编即使不是将来电影创作的中心,至少也要弥补那些粗制滥造,不太会讲故事的导演的“短板”。作家赵凝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纯文学改编电影形式上说会吸引大众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故事文学性,让电影更有厚度”。

记者梳理了自2010—2013年上映的根据纯文学改编的电影。包括《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白鹿原》、《王的盛宴》、《危险关系》在内的10部根据纯文学改编的电影在上映之后或多或少都遭遇过“板砖与口水齐飞”的境遇,原著党满屏“吐槽”,其中以《白鹿原》最甚。许多观众看过该片之后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失望”,认为相比于原著的“史诗气质”,该片显得过于苍白单薄。以至于有观众在网上评论说,电影应该改名叫《田小娥传》。

作家严歌苓最近谈到根据她的原著改编的《归来》时,她打出99分,并认为从小说到电影已是一种成功,“故事已经打破了年龄和时代的界限,用一种人类可以流通的情感方式来呈现。”然而有趣的是,观众并不“买账”,尤其是看过原著的人质疑,电影里的叙事丧失了原著所有的超越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学的主题。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改编才算是成功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从文字到影像,当中涉及导演编剧对文学的独特诠释、专业演员的演绎,还有时代转变衍生的现代意义等,“如果电影无法重现原作小说的文本价值与精髓,这种改编很难谈得上成功。”

在影评人崔建明的眼中,世界上多数经典的电影都改编自经典的文学名著,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滑动不仅仅只是“情节”的容器从文字变成影像,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延伸,“根据纯文学改编的经典电影几乎都是文本精神与风格化的完美统一。”

2端正对改编的“态度”

纵观这几年来,纯文学的电影改编之路并不平坦,崎岖难行,每一次改编之后都引发现象级的争论,这背后原因何在?

崔建明认为“症结”在于“乱改”,对文学和改编文学的艺术没有端正的“态度”。其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指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如今的电影制作中,张艺谋改编剧本不再是以作者和原文本为基础,而是聘用了所谓的“文学顾问”,间接地进行文学文本到电影剧本的二度创作,不少地方大大折损原著的魅力。“中国导演对文学的文本从理解、研究到表现都不到位,连还原的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创新,说到底还是功夫不到家。”

马尔克斯说过,一流的小说常常拍不出一流的电影,一流的电影往往改编自三流的小说。影评人王对此有自己的解读,“这话虽然不是绝对,至少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比如《白鹿原》,你要在154分钟的时间内讲述近50万字的内容很难;再者像《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也很难影像化。”他认为,改编的前提是有一个适合的题材,纯文学要提供一个通俗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故事。

在纯文学改编之中,记者常看到的吐槽是“消费历史”。譬如,《唐山大地震》与《温故一九四二》曾陷入“消费国难”的质疑。观众于先生就表示过不解,“靠历史伤痕来吸引关注,却抛弃无数真实的回忆和记录。改编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呢?”

面对纯文学这座“高山”,是捍卫还是颠覆,是解构还是重组,是还原文本还是现代语境下的再现?纯文学改编成电影,在不少导演眼中是一件冒险的事儿。王全安曾表示过,“改编是既要让观众觉得讲了一个新的故事,但同时还忠于原著。你不像原著,这等于是失败了。如果只是像原著,而不是像一个好的电影,那么这个电影也没法看。”

披着纯文学这件华丽的外衣,以端正的态度创作,是否就意味着与好电影画上等号?崔建明认为并不一定,“纯文学是手工产品,电影是工业产品。手工产品的好坏只取决于一个人,而工业产品的好坏取决于一群人。”

莫言曾在一次采访时解释文学改编成电影的创作规律,“小说家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意境、思想价值、文学艺术的意蕴。”而对于一部好电影来说,成功的改编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背后更需要成熟健康的工业体系做后盾。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