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问答

求高考议论文的写法技巧?

本文已影响 3.38W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作文训练重点是议论文,这是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的写作。课本为训练议论文,安排了四个训练点: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议论文中的记叙。这些训练点安排都不错,但我似乎觉得还差着什么。

求高考议论文的写法技巧?

到底缺什么?议论文写作,我可以给孩子们讲点什么?这成了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

之所以伤脑筋,是近年来看多了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这些技巧可以解决的。老师们一招一式的把技巧交给他们,那些文章,还是那么令人生厌。究竟是为什么?静心思之,主要是因为那些文字是造作的。很多考生意识深处,写议论文就是为了蒙一个分数而已。学习为考试的功利目标里,平时写作文,也就是练就那一身蒙骗阅卷者得到高分的本领。君不见这样的目的下写就的文字,没有思考,没有思想,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整个一个萝卜白菜大拼盘,要么堆砌材料,要么颠三倒四,思路混乱,不中所云。少量学生群中出类拔萃者,他们凭什么出众,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在思考问题。

所以,为什么写议论文,为了思考问题,为了解决问题。

这看来是一个多么不值得一提的常识啊。但是,现实是,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的常识,并且没有把这样的常识当成习惯。不信你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写议论文,他肯定一哼鼻气,告诉你,因为以后要考呗!为什么,为交作业,为考试,为得一个分数。我敢保证,如果不是考试逼得紧,他们之中没有多少人会去写那劳什子,腻歪着自己,枯燥着老师,大家不开心。我不敢说有这想法的人是全部,但至少是半数以上。

因此,不解决为什么写议论文的问题,其他技巧的训练都为时尚早。

我对学生说,如果文字只为考试,那么,它没有意义。因为那个目的只会让人造作,甚至造假,造作的文字是多么面目可憎啊,我们不要写。

为什么要写议论文,我们还是回到第三单元那几篇文章里找答案。

首先,议论文,是为表达思想而写。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纷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拯救乱世的方略,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为的是立言以救世。他们的文字里,都有自己对历史的评价,对现实的态度,对世界的认识,没有思想,何以立言。立言不高明,何以征服敌手说服君主,所以那些文字,纵横捭阖,气势宏阔,凝聚着思想智慧,经得起时间磨洗。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议论文写不了,写出来也必定难看。所以,历练思想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直接的(植根生活)、间接的(广泛阅读)历练,我们的思力才会长进,我们面对自己、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世界、面对自然的时候,才会思维蹦越,闪耀出思想的火花。

相反,很多中学生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不知道,因为没有真实的思考过程,他们的议论文便成了造作,而造作,最大的坏处还不在于写不好文章,最危险的是,他们惰于思考,疏于思考,时间长了,脑子便锈迹斑斑缺乏思考力了。缺乏思考,只好拿人家的东西来造作文字,时间长了,自己的大脑长到了别人的肩膀上,只好人云亦云了。更有恶劣者,养成造作文字谋取功利的习气,那样,便无所谓立场态度,无所谓是非善恶,现实中很多极其败坏的写手,便是这样的堕落之徒。

其次,议论文,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写。

以《过秦论》和《师说》为例,作者不仅为表达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文字都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贾谊的《过秦论》,说的是秦王朝三代君主的过失,实际上不是为钻到故纸堆里聊以消遣,而是借“过秦”以“规汉”,以凝聚自己心血、思想和才情的文字,让汉代君王看到五百年战乱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现实,吸取暴秦“不施仁义”终至覆亡的历史教训,体恤民生,与民休息。如果没有贾谊们直接如《论积贮疏》直言陈说的文字,间接如《过秦论》一般的委婉讽谏,那无为而治带来的“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恐怕难以达成,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贾谊的文笔何其好,但是,他写《过秦论》不是为考试、为发表、为流传下来给我们课堂里学习,他就是以现实为忧,用文字来表达这份忧患,用文字来改变令人忧心忡忡的现实。

韩愈的《师说》就更是这样了。今天看来,《师说》里的许多名句,都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而在当时,这不仅不是常识,甚至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使人们习惯于安享门第阶层带来的一切,耻于从师,不思学习,这是历史的流弊,是普遍存在于士大夫之族的痼疾。韩愈不仅饱含沉痛、激愤抨击了这种恶俗,语重心长讲明从师学习的道理,还现身说法,亲自收徒,写文章褒赞敢于抵抗世俗大胆拜师学习的年轻人李蟠。

韩愈的文字,不是为造作而写。这与他的主张有关。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就是提倡文章回归秦汉时期的“言之有物”,他反对人云亦云,主张“辞必己出”,主张“唯陈言之务去”,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因为在他看来,“文从字顺”就最好,解决现实问题是要务,《师说》就是明证,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明证,可以武断一些说,没有“古文运动”,没有韩柳的躬身实践,就不会有唐宋散文的繁荣,不会有辉煌的唐宋八大家之说。

文字是用来思考现实,改变现实的,这不只是一种作文观念,它更应该是一种生存态度。文字背后,是人格。韩愈便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的文字,是他敢于抵抗恶俗流弊的人格写照。韩愈曾经被贬到潮州,这地方偏僻落后,弊政陋习根深蒂固,耕作原始,买卖人口,养奴成风,不兴学校,崇尚鬼神,愚昧迷信。韩愈到任上,看到这状况,早忘了个人的辛酸苦楚,为百姓做了一连串的好事,驱除鳄鱼之害,兴修水利,推广耕作技术,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为一方土地带来福祉。

这就是必修3现成的论说文实例。

我们为什么写议论文?如果我们置身现实之中,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毫无知觉,对世人遭遇的一切漠然处之,对令人发指的现象熟视无睹,对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回避躲藏,那么,我们的议论文写出来有何意义?!

我们首先得告诉自己,写议论文,要真正对生活进行思考,对现实进行追问。哪怕思考并不成熟,哪怕观点并不高明,但是,最可贵的是,是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思想。

这次作文,我给学生一段材料,是关于旱灾的: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水库干涸,农田龟裂,大地一片焦渴,良田绝收,饮水困难。百年一遇的干旱,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西南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法预测干旱将持续多久,无法估计旱灾带来的损失将有多大,无法描述旱灾在西南人心中留下的疮疤烙印。

干旱引来了众多反思,干旱成因探究引来众多议论,干旱带来的众多后续问题令人担忧,我们置身旱区,也看到了干旱中发生的诸多大事小情……

就着这材料,我和学生聊起了我们所遭遇的一些事件,说到人们对灾害的反思,对旱灾成因的探讨,说到关于抗旱捐款的种种议论,说到我们自身对灾害本身的不同态度。一直聊到学生跃跃欲试,似乎已有不尽的想法急于表达。

然后,我要求他们自己去思考,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很简单,只要在“旱灾”范围内思考,只要写成议论文。至于观点是否高明,见解是否深刻,都不重要,哪怕还幼稚,哪怕肤浅,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真的在思考。

我的意图,仅仅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真实思考”的问题场,即真实问题情境,给他们一个真实思考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写议论文。我想在高中议论文训练拉开序幕的时候,就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我想,有了这个,那些所谓的技巧,方法,便有所附丽,一切训练,迎刃而解。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孕育。

这便是我的教学观。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