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问答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整理

本文已影响 3.38W人 

  《三峡》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整理

1.本文选自《 水经注疏 》作者是 北魏 (朝代)的 郦道元 ,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 三峡形势 和 四季景色 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 热爱祖国河山 的思想感情。

3.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4.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上,冲上,漫上。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或王命急宣有时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林寒涧肃寂静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5.句子解释

(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御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3)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5)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初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清凉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升,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理解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水涨(襄陵,沿溯阻绝);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4)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7)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1.本文作者是 南朝梁( 朝代)的 陶弘景 ,被人称为“ 山中宰相 ”。

2.语句翻译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久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 理解探究

(1)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有对奇景无人能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2)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作者是 北宋 (朝代)时期著名的 文学家 、书画家 苏轼 (人名)。他的号为 东坡居士 。本文体裁为 游记散文 ,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2.语句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这是月光照进门内,我于是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地影子。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月色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 理解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体现两人情趣相投;“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2)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之情,因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外一方面大自然也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亦体现了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5)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观潮》

1.本文选自《 武林旧事 》,作者是 南宋末年 (朝代)有名的词人 周密 (人名)。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钱塘江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全文着眼点在“ 潮 ”上,立足点在“ 观 ”上,分别写了 海潮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和 观潮的热闹场面 四个内容。

2.字词解释

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天下之伟观景象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既而渐近不久际天而来连接着天

吞天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倏而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随波而逝去,往。

披发文身动词,画花纹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巨浪

倍穹常时高虽席地不容间也空闲

3.语句解释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浙江的潮水,是天下的雄伟景象。

(2)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当潮远远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就像是玉城雪岭一般的连天涌来。

(3)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在水面上的士兵,他们就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4)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却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假设的)敌方的战船,随着水波沉没了。

(5)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步沾湿,以此夸能。

(他们的身影)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间,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彩旗角一点也没有沾湿,以此显示本领。

  《湖心亭看雪》

1. 本文是 明末 (朝代)浙江人 张岱 的代表作,出自其回忆录 《陶庵梦忆》 。

2. 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 雪后西湖的奇异景象和游湖人的高雅趣味 。在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的是 白描 。

3.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是日更定这余挐一小船撑、划

雾淞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与余舟一芥原指小草,此处比喻微小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强饮三大白竭力,尽力,本文指痛快客此动词,客居

4. 语句翻译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学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4)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