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课文

草原课文原文

本文已影响 3.28W人 

《草原》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下面我们来看看草原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借鉴。

草原课文原文

  草原课文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后反思

《草原》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情景,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在这里,教者主要谈谈教学草原美部分的反思和感受。

由于真正亲眼见到草原的人不多,对草原人们往往都存在一种向往之情。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草原美图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德德玛演唱的草原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学生很快陶醉在草原的美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举手发言用词语或短语描述草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我顺势要求他们结合刚才欣赏的图片完整地说说想象中草原的样子,这时学生很自然的就或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优美语言,也为下一步指导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并注重和珍视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教学中,我还通过精心准备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感受内蒙古草原的景色美。再安排自读感悟、展开想象、品词析句、交流感悟、感情朗读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例如,在品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时,学生的理解让我刮目相看。我问:“为什么作者会说这儿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本来我的意图是按照教参上的提示引导学生抓住“那么……那么……”来体会就可以了。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是初次来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丽,所以他的心情格外愉快,看什么就都觉得可爱了。”也有同学说老舍生活在大城市,就像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样,城市的天空自然没法和草原比,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更加突出草原天空的美……学生的潜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其实只要老师激发的好,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超乎你的想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教者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形式,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并带着理解把本文的“美”字突出出来,也就是读出来。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朗读的把握更全面,同时也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回首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预设,但有的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此外,在教授“渲染”、“勾勒”时,凸显老师的素养也需加强。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和方式上还要多下功夫。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钻研教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弥补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