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级教案

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本文已影响 2.16W人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之一

不久,我上了一节《清平乐·村居》,上的并不如我预设的那样好,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已,上完这一课总觉得由于时间限制,每个环节都只是蜻蜓点水,该练的都没有练到位,特别是没有让学生通过想象如何把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第二天我又去亡羊补牢,没想到让我感慨不已。

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上课时,我先通过媒体课件出示一副优美的山村风景图画,让学生看图进行口语介绍。结合图片,大多数学生能按照顺序说出画面上有山、有竹林、有草、有小溪这些景物而已。我想不能让他们的眼光只盯着画面,眼里只有这些景物,而要让他们闭上眼睛再想一想:在这个背靠着山峦的小山村,村庄的竹林怎么样,小溪怎么样……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渐渐活跃起来。有的说:“在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有一个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小山村。村前的一条小溪里盛开着鲜艳的荷花,岸上的小草在大地、雨露、阳光的滋润下,长得生机勃勃。”有的说:“在绵绵起伏的青山下,有一间低矮、简陋的茅屋。茅屋前有一片苍井挺拔的竹林,林子里的鸟儿正尽情歌唱。茅屋前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中的小鱼儿欢快地在莲叶间嬉戏。”还有的说:“这清澈的溪水从山上流下来,流经这小山村,滋润了这溪旁的小草,养育了这儿的人们……”看,学生们说得多好啊!

接着,我继续出示画上的人——住在村里的一家老小。我让学生说说图上有那些人,它们分别在干什么。按照这首词的意思,图中那对老夫妇应该是在闲聊,而我们的学生则说他们在缝补衣服,在织毛衣,在说醉话等等。咋一看,毫无道理,学生在乱猜。可仔细一想,挺不错的,他们不可以边补衣服边聊天吗?他们不可以喝酒后说些醉话吗?当说到小儿卧剥莲蓬的顽皮时,一个学生说:“这不算顽皮,可能他还会去哥哥那儿捣乱呢。”另一个学生马上又说:“他可能把剥过的莲子塞给爷爷奶奶吃呢,到爷爷奶奶身边撒撒娇呢。”还有一个补充说:“他可能躺在爸爸编织的鸡笼里呢!”种种想象真是不胜枚举。听着这些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你能说我们的孩子没有想象力吗?看看这一个个滔滔不绝、振振有词的小学生,你能说这样的文章孩子们不会写吗?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情景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灵是永远充满激情的,只是缺少人去点燃,就像笼中的小鸟在等待人们去放飞一样。释放学生的心灵,放手让他们去想,想自己能想的;去说,说自己能说的;去写,写自己能写的,写出各自独特的感受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异彩纷呈的。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之二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帮助学生“由读引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之三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