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级教案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本文已影响 1.8W人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一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所以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为“我说你猜”的环节,让孩子在回顾平常所看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种文体。在字词教学环节,我选择了让小组代表上台来分享他们小组的课前预习成果,但是在课上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主学习。因为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发现还是有同学把课文读得磕磕巴巴,有些生字读起来还是很费力。这也令我反思了一下,课前预习作业虽然布置了,但是我没有做好反馈工作,没有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解决了本课的生字问题。这也是我对预习作业不重视的一个体现,没有完全做到“有布置、有反馈”。

这篇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小稻秧“遇险”、“脱险”两大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之前在宋老师班级试上的时候,我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有孩子举手准备回答了,我走到这个孩子的旁边问他:“你有朗读课文吗?你现在还没读课文怎么就举手了呢?”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平时一定是个顽皮爱出风头的孩子。但在昨天研讨时,朱校长说“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完全不用读完课文再来回答。听了朱校长给的这个建议让我突然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试上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我却没有及时的去思考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能反映出这节课的问题,抓住这些小细节反思并及时调整课堂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好方法,而我在这项工作上真的是有太多的地方要弥补。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我是板书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和“欺负、遇险、消灭、脱险”这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孩子根据板书的这几个关键词来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能概括出来了,但是在孩子们概括完以后,我没有进行一个学习方法的总结。谢老师与王老师在她们的课上就总结了如果要概括一个故事的大意,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这件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尾。虽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老师列出这些关键词的意义,下次他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是能有这样的意识。

由于《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所以知识点并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是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层层推进,从而让孩子对词语的理解从不懂到略懂到完全懂。第一层次的读我是让不懂这些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读课文,然后请已经理解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评价前一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这位评价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不会评价,评价的内容往往是“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响亮”或者是“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虽然这样评价也正确,但是却说不出是怎么个不好,哪方面的感情用得不到位,这也和我平时在课堂中对于孩子语言训练的缺乏有关系。第二层次的读是让孩子上讲台来进行表演,他们边表演我边进行词语的分析,力求让他们通过直观表演来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设想是美好的,但是结果却是现实的。在上完课后,我发现孩子在这些词语的理解上还是一知半解,浮于表面,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层层推进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更没有体现童话这种文体的特性。

最后,反思整节课,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抓住孩子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二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小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全文充满童趣,语言生动,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很好的凭借,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一、找关键词,创设情境,指导读好人物对话

第一部分写小稻秧被杂草拼命抢营养而气得脸色蜡黄,当场病倒。我先引导学生从找出小稻秧处境危险的句子入手,再让学生找出杂草行为恶劣的词语,采用边读边思考来感受理解词语。待孩子们完全明白“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义,再进行有效的朗读来感悟杂草的蛮横。在此基础上再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读出杂草当时的气势汹汹和小稻秧的软弱无助。如:

1、师:“男同学你们就是这群凶狠的杂草,来,对小稻秧说这句话。”

2、师:“女同学,你们就是这颗软弱无助的小稻秧,对着杂草说这句话吧。”

接着老师小结,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杂草和小稻秧当时的不同处境,还学会了一定的朗读方法,那就是抓住关键词和提示语去读好不同人物的对话,这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发挥评价指导作用。

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习第二部分。首先是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句子,同桌之间练习朗读,在交流时进行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朗读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分四人一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但生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节,还进一步地让朗读与适度表演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地深化了课文朗读的层次,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 运用词语,联系生活,描述现实生活场景。

“激烈”、“纷纷”是本课要求造句的词语。为了让孩子们能轻松地运用这两个词语进行说话,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激烈”一词,我先引导孩子说出哪些情景能用上“激烈”?“激烈的争吵”还能说“激烈的( )”?再在此基础上展开说话。同学们的话匣子一旦被打开,他们的说话就像刚涌出来的一股水流般滔滔不绝。如:

生1:运动员们正在跑道上进行激烈的跑步比赛。

生2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生3 :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们正在激烈地比赛着。

生4、课堂上,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5、下课时,同学们纷纷冲出了教室去玩了。

四、挖掘文本,立体再现,表演课本剧

这一步的教学,是在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时激发出来的。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在四人合作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课文动画,再让学生推荐一个小组代表上台表演;接着由台下的孩子点评。有了多次的练习和孩子们经过欣赏频后所掌握的表演方法后,再请上来的几名学生自然能将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得到位许多。尤其是杂草的纷纷倒下和小稻秧获救后的喜悦心情都演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更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就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然的情境下又一次深入走入文本。学习完课文后,教师的总结升华也自然水到渠成。

有人说,课堂上不闻琅琅读书声,听到的都是教师繁琐的分析,长此以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水中捞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把朗读放到应有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读书,切实培养他们的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让学生真正亲临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的朗读才更有实效性。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