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级教案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本文已影响 2.26W人 

 一、 复习旧知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二、 再读课文,探讨父亲形象

1、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车站送别”一段,探究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给人压抑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爬月台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2、作者对父亲的刻画,不仅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进行细致的刻划,还对父亲的语言进行描写,因为“言为心声”,你能品味父亲第 言外之意吗?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只有亲自去送才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饥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怕儿子路途不安全。

(4)“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行李丢失,到时候着急。

父亲话语少,但几乎都是深情的流露,是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切、叮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朱自清的真挚关爱。

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们各起到什么作用呢?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时的背影。细腻的描写,描绘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此时依依惜别,想到父亲今后一人还要为生活奔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深情,不禁泪眼婆娑。

(4)第四次:泪光中再现背影。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泪光中见到的。信中寥寥数语,令人倍感酸楚。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细心关照、周到入微、体贴儿子的慈爱的老人。

  三、 研读课文,探究重点

1、文章为什么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而写送行的过程,特别是买橘子写得详呢?

是详是略,关键看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2、课文题目能否改成《浦口送别》呢?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用“浦口送别”就显得单调了。

3、本文脉络清晰,表现在哪里?

文章有两条线:一是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是记事写人的明细;二是以“背影”为暗线,含蓄隽永。

 四、课堂活动,表白求情

1、欣赏《懂你》,联想亲人对自己的爱。

2、学了《背影》,听了《懂你》,我们感受到那如山的父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或母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真情表白。

 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感受父爱。

2、 写一封信,寄给你的家人。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