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语文《荷花淀》最新教案

本文已影响 3.31W人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荷花淀》最新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分析水生嫂及其他女人的性格特点,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

2、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

 【教学方法】

1、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细心体会小说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

2、用讨论––––点拨法研习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

3、用比较法分析水生嫂及祥林嫂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战争是残忍的、恐怖的。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但也有作家是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的,孙犁便是其中的一个,《荷花淀》就是用别样方式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

 二、解题: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抗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根据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情节、主题:

开端(1-31)夫妻话别

发展(32-61)探夫遇敌对

高潮、结局(62-85)助夫杀敌

(1-4) 待夫夜归

(5-29)夫妻夜话

(30-31)送夫参军

(32-40)探夫未遇

(41-50)途中交谈

(51-61)遇敌躲避

(62-75)遇夫歼敌

(76-84)舟中畅谈

(85)锻炼成长

助夫参战

感受战争

投身抗战

白洋淀妇女在战斗中

不断成长

 四、写作特点:

(一)景物描写:

1、小说开头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景物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本文开头运用“凉爽”、“干净”、“透明”、“新鲜”等欢快明朗的词语对景物加以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主人公水生嫂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柔的形象。

②用景物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小说中的景即是水生嫂眼中的景,蕴含了水生嫂丰富的感情,即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水生嫂眼中,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皎洁的月色,银白的淀水,透明的薄雾,新鲜的荷叶,艳丽的荷花,这样美好的家乡怎么能容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来践踏?为了这可爱的家乡就必须拿起刀枪,为家乡而战,为祖国而战。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拓宽了作品的意境。

③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开篇的环境描写––––“月亮升起,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为第一部分––––点明了夫妻话别的时间、地点及和谐的氛围。第三段中对白洋淀夜景的描写––––“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为第三部分“伏击歼敌”中的环境做了必要的铺垫。正因为荷花淀中有许多荷叶荷花,战士们才能隐藏在里面。

2、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本文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借水生嫂的眼光望去,淀外是银白世界,薄雾透明,荷风鲜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为下文“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要素,而且暗示了下文水生嫂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一名保卫家乡的游击战士。家乡是这样的美,谁能不爱这样的家乡呢?谁能容得敌人来践踏呢?作品的主旨,自然地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而景物描写所渲染出的浓郁的氛围又会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第二处是写妇女们寻夫不着回来时候的淀上风光。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水面开阔,跳荡如银,稻苇清香,菱荇生嫩。这样的景物,开阔明丽,使年青的女人们失望伤心的心情马上开朗愉快起来。情景交融,极富水乡风景。同时“水面没有一只船”又暗示情况异常,为鬼子追她们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妇女们把船摇入荷花淀时。荷叶一望无际,密密层层,迎着阳光,如铜墙铁壁。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如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里展开。白洋淀妇女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二)对话描写:

1、分角色朗读5-29段,概括水生嫂心理情感变化的层次。

明确:

关切→疑虑→慌乱→赞同→支持

(追问实情––––赞同参军––––应承嘱咐)

2、改写对话,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参考: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声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明确:改写后的水生女人同原作中的水生女人有共同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不同之处是后者性格泼辣、直爽;前者温柔、缠绵、含蓄。如果说后者像火,那前者像水。

3、如何理解“你总是很积极的”?

明确:在水生嫂的追问下水生终于说出了实情––––县里成立地区队,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告参军。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总是”一词中有对丈夫的嗔怪,这样的大事,你怎么不和我商量呢?但她又是一个明大义、识大局的劳动妇女,爱丈夫,更爱家乡,爱祖国,仇恨日本侵略者。话说到半截她就意识到自己不该责备丈夫,丈夫的工作是对的,因此语气一转,接着说出“很积极的”。她为自己的丈夫能第一个报名参军感到无比自豪。所以,从总体来看,这句话是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水生嫂的性格特征。

4、概括第一部分的人物形象特征。

明确:“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淳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形象。

5、“夫妻话别”一节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明确:(1)刻画人物形象。通过水生嫂追问水生实情––––“怎么了,你?”(赞同丈夫参军)“你总是很积极的。”“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以及答应丈夫嘱托,表现了水生嫂温柔体贴、聪明稳重,识大局,明大义,爱丈夫,更爱祖国的性格特点。同时,夫妻话别中通过水生富于个性的语言––––“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塑造了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爱妻子,鼓励妻子思想文化不断进步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2)从全文的内容看,夫妻话别一节为后来水生嫂临危不慌、机智勇敢地将敌人引进了伏击圈以及最终成为一名抗日游击战士做了思想方面的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中几个女人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的对话描写,注意读出个性。然后分析几个女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学生甲:第一个说:“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画出这个女人的含蓄、聪明伶俐。

学生乙:第二个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则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学生丙:第三句话“听他说,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是水生嫂的,表现了她心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的个性。

学生丁:第四句“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表现出的是一个快言快语,急切而又真挚的女子。

学生戊:第五个女人是个新媳妇。“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活画出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7、让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至结尾。然后学生共同思考下列问题:①从女人的对话中,可看出她们性格的哪一面?说说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②“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句话是谁说的?③小说的末尾一段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明确:①从她们几个的对话中,可看出白洋淀女人性格中豪迈、乐观、自信的一面,这都是配合子弟兵的基础。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不愿被丈夫看做落后。②这句话可能是水生嫂说的,因为前面水生曾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也可能是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女人说的,她心直口快,要求水生嫂成立队伍。③不可删去,末尾一段对小说影响颇大,如没这一段,仅写出了她们深明大义和爱丈夫的人性美,有了这段能使主题升华,反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战斗中的成长与壮大。

8、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然后教师总结。

明确:作品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淀女人们的成长历程,展示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细节描写: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句中的细节描写“震动”和“吮”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说水生第一个报名参军之后的动作。虽然在水生说出实情之前,水生嫂已经意识到丈夫与平常不同,猜测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当水生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之后,还是让她感到出乎意料,内心震动很大,心中一惊,手指被苇眉子划破,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不难想象,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很微妙的,日日相处的丈夫就要离开自己了。家中的一切事情都得自己一人担起来,丈夫这一去何时能回来,战场上刀枪无眼……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明大义、识大局的新一代劳动妇女,她很快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想借这个动作迅速平息自己起伏的情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出自己软弱的表现,对丈夫的积极行为给予了支持,显示了水生嫂的坚强性格。

2、第63、64段写到了什么细节?有何作用?

明确: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3、第73、75段“丢”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五、主题立意:

小说以诗样的意境、散文般的语言、戏剧化的对白、歌曲样的旋律,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叙述了以水生嫂为首的几位青年妇女在战争中成长的故事,刻画了她们勤劳、淳朴、多情、进取的性格,反映了抗日军民协同作战、保卫家乡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问题探究:

比较水生嫂和祥林嫂的形象。

水生嫂和祥林嫂都是解放前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她们都有勤劳、善良、纯朴、坚强的性格特点。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的命运也是截然相反的。

祥林嫂生活在中国20年代初的一个江南小镇––––鲁镇,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统治着人们的头脑。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可言,像祥林嫂这样一个丧夫再嫁的妇女更是只能听人摆布,她想反抗斗争,但在那个病态的社会中,厌恶她的人和同情她的人都把她往绝路上逼。因此,祥林嫂在所有希望破灭之后,带着莫大的恐惧之心倒毙在风雪之夜,被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吞噬了。

水生嫂是新一代的劳动妇女,她生活在40年代的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地区。党的领导,丈夫的关心鼓励,革命战争的熏陶,使水生嫂的政治思想认识不断进步,由一名温柔多情、细腻体贴的普通劳动妇女成长为一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日游击战士,显示出新一代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

––––时代赋予了两个妇女不同的命运。

  附:

1、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一个以孙犁为主要代表,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并形成一定艺术特色的小说流派。该派的作品大多从农村日常生活中提炼题材,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灵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既有真实细致的描写,又有浓郁的抒情气氛,格调清新,语言明快,富有感染力。

2、白洋淀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3、课文补注:

孙犁及其小说:孙犁,原名孙树勋。从1939年起开始小说创作,到新中国成立前。著有短篇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后汇集于《白洋淀纪事》,另有中篇小说《村歌》。孙犁是抗日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第三代作家。在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家中,孙犁是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

孙犁的小说,大都是描述他的故乡----冀中平原的白洋淀水乡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尽管取材多为严酷的战争年代的人物、事件,但往往不从正面去描写战争,而是把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真实地结合起来,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在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格化的描写,用充满诗意的笔致,把白洋淀人民保卫家乡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展示人民群众爱民族、爱国家、爱同志的优美情操。孙犁的小说带有抒情诗般的格调,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这是孙犁小说特有的风格。

孙犁的作品具有本质意义的特点:(一)“孙犁的作品,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小说,却有近似于诗歌和音乐那样的艺术魅力,像诗歌和音乐那样的打动人心,其中有些篇章,真是可以当作抒情诗来读的,当作抒情乐曲来欣赏的。作家在艺术上所追求的,似乎是一种诗的境界,音乐的境界。”(二)孙犁作品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像吴召儿和双眉这样的人物形象,像荷花淀和芦花荡这样的生活场景,都是被充分浪漫主义化的。乍看起来,好像不大真实,其实这比真实还要真实,比真实还要美”。(三)“孙犁的文学语言,可以说得上是一种美的语言,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诗意和艺术魅力。”总体来说,孙犁“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正是那些焕发着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地方,那些激荡着强烈的,亲如骨肉的阶级感情的地方”。(参照黄秋耘的《关于孙犁作品的片断感想》)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孙犁的艺术追求:孙犁是一位兼有诗人与学者气质的小说家。正是那种隔着时间的距离看生活和对生活进行理性探索的倾向,使他的小说尽管以情胜,却决不浅薄,那弥漫着的氤氲,常把你的情思引向高远的境界。他曾教人以“不能胶滞于生活”,他自己的创作,因立意不限于记录一种生活状态,虽在极平凡的文字间也别有寄托,使人读之,自然生“淡远之想”,体味到无尽的“余意”。这就是孙犁,一个“单纯情调”的追求者,冀中平原乡村风情画的画师,诗人和学者。他的作品,是解放区文艺的奇花异卉。它们不但以自己的形式包容时代内容,而且在当时及其后,培养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训练了一些能鉴赏他的细腻委婉曲调的耳朵。它们是民族风格的,但并不以袭用既有的民间形式为标志。它们是雅俗共赏的,质朴而不流于粗率,浅易中自有淡雅的风韵。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