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级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已影响 2.5W人 

  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并列举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所写的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2、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概括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及其表现的人物品性。

2、品味语言的分寸感,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教学方法

速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一生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少小离家,学有所成;但同时也留下了“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与遗憾。人到不惑,胡适写下了《四十自述》,我们不妨来看看胡适在这篇自传中是如何回忆自己的母亲的,看看名人背后的伟大女性。

  二、新授课

  (一)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胡适及他的母亲

2. 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本文选自作者的自传,既写自己的童年,又写自己的母亲,可以看作是一篇人物传记。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2、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

3、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是否跑题要看这部分文字与题的表达是否有关,有关就不跑题。本文的主题是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优秀品性,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此有关就不能算是跑题。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第四段属于过渡段,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突出表现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又在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笔锋一转,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4、中心句是“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三)理清行文思路

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写“我”的童年,为写母亲做铺垫(1-4段)。

写母亲的言行,体现对“我”的言传与身教(5-12段)。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我的感激(13段)。

  三、课文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及作者母亲的一些事迹,在下一节课中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熟悉、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了解的作者母亲

  二、新授课

  (一)、分析课文、感受形象

1.学生跳读写母亲的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1)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学生如回答“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一句也可)

(2)结合课文的内容“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简要介绍胡适的家庭背景资料。胡适三岁丧父,之后母亲一人抚养教育他,管教很严,母亲充当了“严父”的角色。

(3)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4)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

请先摘录原文的语句回答:母亲是一个 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管束我最严”的人;

母亲是一个“气量大,性子好”的人;

母亲是一个“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的人;

母亲是一个“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的人;

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回答:母亲是一个 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

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母亲是一个宽厚的人:

母亲是一个刚强的人;

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母亲是一个宽容隐忍的人;

母亲是一个仁慈温和的人;

母亲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

母亲是一个正直刚强的人;

4.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母亲识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适不但称其为慈母和严父,而且称其为“恩师”,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之深。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明确: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二)品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生速度课文后、合作思考问题: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课文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五、拓展作业

1. 课外阅读有关胡适及其母亲的传记文章。

2. 课外搜集歌颂母爱主题的诗歌、歌曲、文章等

  教学反馈

学生容易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文章中所写的事件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简洁概括。合作解决问题是,思路不开阔。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