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级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本文已影响 3.16W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确认: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题研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⑴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确认: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⑵.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确认:“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⑶.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确认: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⑷.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确认: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⑸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确认: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⑹.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确认: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⑺.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讨论归纳(学生回答交流)

⑴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是怎样的?⑵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⑶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拓展联想: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探究之旅》“学力升级”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