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15篇)

本文已影响 2.14W人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舌尖》在众多饮食节目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进最平凡的乡野民间,一边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让观者不自觉的在舌尖上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

为了给弟弟上大学凑学费上山挖灵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东奔西走从事辛苦的养蜂行业的老谭夫妇,以船为家、奔波在东海上讨生活的渔民、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山东农村制作煎饼的老夫妇……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为充沛的镜头,再度瞄准了这块土地上最可爱的劳动人民和食物间的质朴联系,让人们无法不仰视这些寻常人的身影。

节目播出中,网友不断表达着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采集者、生产者、加工转化者都是由人来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为主的叙事习惯,让人看到更为丰沛的人文气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似乎更应该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人》。

但也有观众认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浑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几分刻意:“完全没了第一季淡然乡愁的感动滋味,刻意煽情纠结人情乡味,素材太多展开太广,有些凌乱。”还有观众更加直白的指出该片缺点:“编得像走基层,形在意无存,主题之外承受了太多强加的信息和主观设计,画面够好,剪辑节奏太快。”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习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更要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母亲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辛的。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不过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巴适睡上一觉。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来源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几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为的只是把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事物发挥到最极致的状态;为的只是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薪火相传,留给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乐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孙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麦稻谷,连绵不绝。

今年过年我回家祭祖,当把将饺子和酒倒进祖先墓前燃尽的纸灰时,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祭祀祖先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们所谓的阴灵庇佑,而是他们将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这几天,妈妈说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明白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并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异常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头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能够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能够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头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头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很受欢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荐,作为崇尚中华美食的饕餮,我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纪录片。看完后,觉得在感动之余,更耐人寻味。

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并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关的文化习俗,让我倍感亲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样的是,纪录片并不是以很系统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从一个更特殊的角度来介绍——美食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写,挖藕人站在满是淤泥的池塘边,抱着刚挖上来的藕,充满成就感的微笑;云南边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后拍卖松茸时充满焦虑的眼神;陕北大叔,骑车三轮车卖黄馍馍时,充满劳动自豪的话语。因此纪录片所写的美食,并非都如艺术品般的精致,而是从食物最本质的功能出发,着重了食物与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这部纪录片并不旨在全面地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其对食物的淳朴的追求,与当今中国充满食品安全事故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象是一种最终幻想,或者纪录片策划者想借此来唤醒人们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纪录片又介绍了很多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划者可能还想借此来团结全国各民族?

不管如何,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美好的,表达方式除了新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动,那种从最心底处,对诚实劳动的赞美、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向往与呼唤,看到在纪录片里出现的那些淳朴而善良的人们,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动到更多的人,还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应包含的满足与真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于4月18日播出,它不仅仅是一档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节目,更重要的是以美食为窗口,让观众感悟美食之外的生活。

透过这档节目,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为了美食,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劳累?多少人背井离乡?……

感谢《舌尖上的中国》,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直接选择中国人的迁徙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觉得生活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何以会四处奔波?这一集的泪点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麦客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在盼了大半年终于盼到父母回乡共同制作一罐鱼酱,却在短短半个月的相聚后就要与之分离的苗家女孩的眼泪,在那个为了女儿用五年时间学会了捕猎弹跳鱼的父亲,以及从他口中说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时女儿满脸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处的那一句“这是巨变的中国”。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奔波的人群,你看到自己的身影了么?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人们通过劳作获取食物或自足或卖出以维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片中隐约可见一斑,观者虽不至于“长叹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会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系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食类纪录片,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把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用味觉享受与视觉审美展现东方价值观与地理文化,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的每一集都是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进行展开的,要表现的就是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身为江南水乡养育的南方人,我为自家的美食而自豪;当看到陌生却充满诱惑的北方美食,我也忍不住吞吞口水浮想联翩。同时,各地不同的日常生活场景也使我惊叹连连,大开眼界。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不仅是我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缩影,也是对我国广阔疆土各异的地理人文的掠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不同地理环境造就的不同文化。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伸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神秘与人文自然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国产美食文化纪录片,一部让人欣慰的片子,是一个很好地开始,可惜太短了。

这部片子珍贵在其严肃纪实的手法,朴素地展示了手工艺人的价值,向观众呈现了全国各地特色文化。

我国的美食文化名镇四海,源远流长,赞美致辞难以言表。即使在工业革命的袭击下,国人仍旧保持逛集市,对食材的追求精益求精,延承创新了我们的国宝文化。

正如我所说赞美致辞难以言表,我所等待的纪录片不是歌功颂德的贡品。这部片子真正展现了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他们平常,踏实,延续着祖辈们的手法,耕耘,制作。这是有力度,有内涵纪录。

每一集,都有让我惊叹的新发现,或是从来没见过的美食,食材,或是从来不能想象到的制作方式。

如有不足之处,是篇幅比例上的混乱。每集45分钟居然囊括那么多的内容,相比片子表达中肯的前提下,相对草率,遗憾。比如,每集在一个宏大标题地下,或南或北的采访了很多不同手工艺人,厨师等,略显次序上的混乱。如第三集“转换的灵感”表述了:豆腐,奶酪,酒,酱油。每一种(除奶酪外)都是中国美食的代表作,用一集篇幅囊括,可惜。

本篇从头到尾几乎只有旁白,有时旁白过多歌功颂德,45分钟很珍贵,在纪实,或赞美中,我选择纪实。

时不时我很乐意听到手工艺人和旁白的对白,这样延续朴实的纪录手法,更生活化,也更有说服力。

我期待一个如此高质量的纪录片,每周都有播出,将本片作为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几千几万个无数的篇章描述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今天中午和may,Jin一起吃饭时,may问我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了吗?

我很奇怪她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我哪有时间看电视啊。尤其是国产的电视剧之类的,前一阵子Jin在吃饭的时候大谈什么甄嬛传,我很不客气要求她立刻停止,换个话题,实在要谈电视也得谈《downton Abbey》。

may说这是纪录片,拍的很好,陈晓卿拍的,据说筹备了十年。

陈晓卿啊,这么巧呢。昨天晚上我整理照片时还看到07年夏天我组织他和Heidi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法国的照片。

我们从巴黎到卢瓦尔河谷,然后一直到瑞士边境的小镇chamonix。他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一路上都是他开车,我找路。很佩服他的记忆力,他不认识法文,竟然能记住路过的餐厅的名字。当我说东他说西时,往往是他对,然后他就说:“小陈啊,你真厉害啊。”

我的安排不是非常令他满意,我定不是三星的的酒店就是四花的城堡。他觉得我们可以在住的方面节省一点,省下的钱他需要给他当时的女友买包包,而我很不善解任意地把巴黎的购物时间缩短了,因为我自己没有购物的爱好。

回国以后,他请我们吃了饭,还把所有的照片冲洗了出来,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还装裱了一堆我们的照片。

我知道他是美食家,所以有时请客不知去哪里时,会给他发短信,他总是给出不错的推荐。

晒几张他拍的照片吧,很感谢他的照片,他辛苦的开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七天假期,我们没有出去旅游,有较多时间。妈妈(她最爱美食)推荐我看《舌尖上的中国》。

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景观丰富的国家。因为有森林、湖泊、高原、草原等各种景观,所以造就了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通过采集、捡拾、挖掘、捕捞,得到了这份自然的馈赠。

转眼到了夏天,凌晨三点,卓玛和妈妈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只有在无污染的地方才有)。卓玛突然在松针下找到了一朵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卓玛说:“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采到一朵松茸。”松茸从土里挖出来了以后,必须要用松针盖好,以防止菌丝的损坏,便于让松茸更好地继续生长。如果要挑松茸,就要看你挖的时候松茸的伞盖有没有打开,如果打开了的话,就不珍贵了。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的价格能达到1600元。

到了冬天,吉林的查干湖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今天的天气很好,收获也很大,捕捞到了满满一网鱼,但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网里都是大鱼,没有小鱼,那是因为网的口径控制在六寸左右,即使有小鱼被捕捉到,也可以逃出去。这样就可以保证来年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云南,人们用本地的矿盐腌制火腿;在两湖地区,人们在淤泥里采集莲藕;在海南,人们出海捕捞海鱼,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如果我们对自然保护得越好,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就越多。我觉得我们保护自然环境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说:垃圾分类、节约用电、一水多用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