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读后感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通用26篇)

本文已影响 2.44W人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通用26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倘你是一个上进的青年,你读完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后而丝毫感受不到陈独秀涕泣陈词寄予青年的厚望,那你是在撒谎,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人的。《敬告青年》是一篇激励青年的文章,每次读完它,我似乎都能感受得到一股暖流迅速传遍我的全身,也是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激励的力量。今日我们站在风平浪静的海岸,看着历史的漩涡在翻滚与奔腾,多少仁人志士在为救国救民抗争与呐喊,虽然他们的阵地或舞台有所不同,但他们却汇成了一股永不停息的奔腾的热血,为中国之生存带来生机与活力。陈独秀注定是历史长河中一盏明亮的导航灯,他挥其利笔,凝其所见所识,集其所思所悟,为中国之革命凿开道道门槛。《敬告青年》这篇文章表达了当时其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在文章中他对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提出了六点建议: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简单而又精辟的六句话,在当时不知唤醒了多少青年投身革命事业。

我认为陈独秀告诉我们自觉者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要实现的怎样的人生价值,能感受到自己应有的责任,是自信的;奋斗者为其拥有更多知识与才能奋斗,不与不良之事物接触,不为其所染。作为一个青年我们应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具备很强的.责任意识,应该充满自信,持有自控力,能抵御各种诱惑与干扰,拒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于千里之外。价值:寒窗十几载,我们面对生活各种挑战时都应是积极向上的,阳光的,这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而该心态的来源正是基于对自己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与信心。正如陈独秀所云“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今天,我们目睹着许多青年做出轻生之举或是止步不前,迷失在空虚与碌碌无为之中。我们能否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就在如此美好的时期去迷茫与彷徨吗?”这正如一只蜜蜂去采蜜却昏迷在百花丛中呀,细细一想这是多么的可笑与荒唐!青年应该明确自己要实现的价值,怎样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而不是抱怨社会,抱怨自己,一遇到不能顺自己的心事就做出偏激的行为或是干脆放任自己。责任:谈及责任,我们应该首先意识到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前途与命运负责。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种种困扰时能否顺利走出这些困境,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些就与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息息相关了。倘因恋爱而荒废学业,这就是典型的对自己不负责了,难道我们还能指望这种人对他人负起责任吗?

青年的责任应该在于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沉迷嬉戏玩乐中,而不是天天寻求各种物质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应该清楚浪费时间的本钱是昂贵的,我们甚至连其利息也偿还不起。自信:一个优秀的青年任何时候都不会对自己自暴自弃,更不会妄自菲薄。

然而回到现在,我们这代青年,似乎有点堕落了。我们没有了那份激情,没有了那份上进,有些人甚至只能通过在游戏中找寻成功的喜悦。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就不能扛起我们应尽的责任?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

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尽我们的那份力。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敬告青年》是一本不朽的经典!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3

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其中的一些建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我深深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所感动。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人,本该“新鲜活泼”,积极向上,“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奋其智能”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然而大学里终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只求三餐温饱,一觉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为众,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拥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从何谈起?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就应当珍惜光阴,练就强健的体魄,“遵新陈代谢之道”,乐观积极,奋发向上。青年是社会的希望,青年的状态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当自立自强,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4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而从文化与科学来谈,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实利而非虚文的,科学而非想象的要求让青年们更加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内涵。西方的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无论从发展还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实际的作用,而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获得来年的幸福,庄稼才会大丰收等等,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已经根生地固,想要让民众摆脱这样的愚昧无知,就需要青年们从国外学习深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知晓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用科学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众。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的力量可以改造社会,驱散愚昧,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据的,是进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态度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的抨击的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陈独秀先生对于民主渴望一刻也没有停过,对科学文化的探索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过。人们只有达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的拥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而科学则是人们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但是陈独秀先生对于当时世界还不够充分的认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恶习,比如实利主义让很多当官的开始钻文化思想的空子从而急功近利。但是不得不说,诸如像《敬告青年》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觉得我们的麻木不仁,浪费时间,让我们重新抬起头去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去实

现我们的梦想,然后可以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5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6

摘要:《敬告青年》在开篇就热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并且以进化论来阐述我们的社会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于世界,“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之后陈独秀又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来激励青年们“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成为国家之栋梁之才。

关键词:青年、新陈代谢、自主、进取、科学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是《新青年》(当时叫《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主要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的对比中表达批判封建礼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文章中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但我们又必须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陈独秀毫不吝啬地大肆赞扬“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写下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来警示当代青年,要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如他所愿,它的确如当头一棒,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即使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们不得不先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那为什么陈独秀想敬告“青年”呢?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当时梁启超也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进步者革命者爱国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也掺杂着许许多多的腐败青年,这些人或许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许是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对中国的未来不抱有希望,或许是自甘堕落,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部分青年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本该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年龄,却“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危难之间,这种国民状况叫人何不担忧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希望当代之青年能够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担!

在当时,对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可见,陈独秀在中国重大转型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革命领导者!《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赛先生、莫拉尔小姐、还有文学革命,他们提出“破除迷信”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确,《新青年》的创办和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论是青年们还是部分年长者的思想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观看世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救国之路。

我们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整整影响和改变了一代

人啊!今天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不是还有那么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坚决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依然要学习《敬告青年》的积极进取之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社会的青年们。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的好青年。在各个重灾区,那些不远千里势必助人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广州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等各种举世瞩目的盛会上,那些勤劳奔波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那些为国家荣誉而全力以赴的运动员们,还有无数无数的爱国之士,有谁能说这当中没有青年的身影?

梁启超说: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虽然现在吾国不是处飘摇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为青年。都说祖国是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对于青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教育上,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普遍出现一种不自由不自然的状态,近百年前,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李大钊就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在《应考的遗传性》中说道: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生活都不生关系。是甚么残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维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连我们读的书都是跟考试相连接,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只会死记硬背,如此“对症下药”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上的常态。看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为我们的遗传了。在这样一种不自由的束缚思想禁锢思维的环境下学习,我们的青年如何能够能够高举自由、民主、科学的旗帜,充分发挥科学钻研精神,成“新鲜活泼者”?

如此看来,陈独秀《敬告青年》在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青年还没有完全实现思想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达到陈独秀期望中的“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我们在行走的路上,还应该经常重温那六个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诸如近几年炒得火热的众多的“门”事件,诸如哈韩哈日哈美哈欧如数家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政实事一问三不知等等,以上种种只是冰上一角,还有更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渐渐浮上水面,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是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扭曲,是我们过于忽视传统,导致没有了根,是我们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

由此可见,《敬告青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永远不过时,都能时时刻刻激励青年!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应该做到《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7

像这样读书看法一类的文章,我一向难以下笔。尤其是老师指定书目,并下出任务。及到要交时去匆匆一读,便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样,全然是亵渎。而如今,我也要赶着写这样一篇文章,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了解陈独秀,只是从历史书上,他是革命先驱者,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历史书里,他永远是那样一副样子。侧着脸,眼神有些空滞地看着前方,却也显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坚定;前半个脑袋空白着,后脑留着浓黑的短发,双唇紧闭,身着西服。这一切都极富象征意义地显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知。他若从历史书里走出来,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认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写进历史书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许多沉寂在历史里的人一样,时代变迁,他们最后的归宿也只有沉寂。后人不会为因他们的血泪而有切肤之痛。

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现代的青年读来会有什么看法,或者,现代的青年,还有几人会怀着热忱去品读。我自己,若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任务,我或许今生都不会想到要去读它。但如今读了,才发觉它不该只活在历史里。

文中,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进步、进取、开阔、务实、科学,使其“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些词句在当时想必是新鲜的,也究竟不知,这样的呼喊唤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读来,又会有多少启发。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动物,因为意识感官太丰富,丰富起来反而错乱迷失,抓不到要义。人整日在纷繁的意识中飘飘浮浮,却从不知道自己真实清晰的思维。这篇文章的'作用或许也就在于给人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深刻的启发,甚或觉得它是无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罢。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绝望又希望的呐喊。那时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无民主、自主、人权的黑暗岁月,逐渐地明亮起来,到今日这个处处“阳光”的社会。不是“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千万只啼出血的雄鸡,在日复一日驱散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国的社会也没有就此“白”下去,中国青年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的“新鲜活泼”。还有许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艰难,日子久了,我们甚至对这两个字应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会如此艰难漫长。

我们今日读来,并不要觉得这是压在柜底的老黄历,那鞭策激发的青年也如老黄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则无异于读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陈独秀想激励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评论文章写得再好,把陈独秀夸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这样一位伟人的最后归宿,只能是死在历史书上那一张单薄的照片里面。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8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9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去对他获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敬告青年》却又不是那么的简单,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充满梦想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像学习历史一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称道凡一国之国民,自知在知识水平线上之人民,必要学习好本国历史!而这本《敬告青年》给我们的梦想感知正是和钱先生这句话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1915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宝贵青春慢慢流逝。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反观欧美。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0

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会迷信皇权,对封建制度怀着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这一准则也鼓励青年树立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社会变迁,了解人民权利与义务,拥有独立的人格,运用科学知识造福民众使生产会更高效,生活会更健康。无疑,这一准则是改变国民性格、思维的极好方法。

但是《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先生在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准则中提出的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的观点较为偏激,有局限之处。先生判断虚文的标准是物质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这样的标准较为主观,完全为作者激励青年摆脱旧文化的目的服务,而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单纯信奉实用主义。举例来说,文学、音乐、绘画等知识与经济、贸易、化工等知识相比实用性较低,对个人收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小、见效速度慢,甚至很多情况下掌握文艺性知识的人社会地位不如企业家、政治家。但是,看似、无法为个人或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物质财富的,没有多大实用意义的文化真的不如布粟粪土吗?如果只重视实利、重视看到见、摸得着之物,长此以往,社会将极容易道德缺失,人人争名逐利,陷入人心浮躁、焦虑不安的窘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文之物,比如孔子的某些思想,有利于国民道德的建设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现如今我们的社会人人浮躁,心灵空虚,幸福感微弱,不正是因为脑海里只剩实利,而没有存放些许能够抚慰人心,净化灵魂,提高修养的虚文之物?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而从文化与科学来谈,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实利而非虚文的,科学而非想象的要求让青年们更加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内涵。西方的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无论从发展还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实际的作用,而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获得来年的幸福,庄稼才会大丰收等等,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已经根生地固,想要让民众摆脱这样的愚昧无知,就需要青年们从国外学习深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知晓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用科学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众。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的力量可以改造社会,驱散愚昧,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据的,是进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态度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的抨击的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陈独秀先生对于民主渴望一刻也没有停过,对科学文化的探索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过。人们只有达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的拥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而科学则是人们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但是陈独秀先生对于当时世界还不够充分的认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恶习,比如实利主义让很多当官的开始钻文化思想的空子从而急功近利。但是不得不说,诸如像《敬告青年》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觉得我们的麻木不仁,浪费时间,让我们重新抬起头去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去实

现我们的梦想,然后可以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1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1号的创刊词中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时光打马而过,陈独秀先生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已过百年。最近大火的良心好剧《觉醒年代》让那个时代一群以救国为己任的先驱者们重新走到了我们的眼前。他们有骨气,有理想,有血性,以自己的智慧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的面孔、身影、思想、事迹都在生动地诠释着人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力量、斗争、求知与希望……

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2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是推动当时中国成为“善变而与之俱进者”的主力。世界不断在前行,固守原来落后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负有救国重担的青年人更不可不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不只是停滞不前,更是会不断的退步。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先生号召青年们应“排万难而前行”,所谓退隐“以恶意解之”,乃“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我想,此处陈独秀先生并非贬低归隐一事,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身为国家重要支撑力量的青年更应勇敢担负起责任。“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读此句着实感到一股力量,仿佛催促着人向前冲,冲到最前直面恶的挑战。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励犹豫退缩之人勇敢站到“战斗”的队伍中去,“排万难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是进步、进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强国并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会使得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了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传播,促进国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面向世界,吸取其精华以取长补短,加快进步的步伐。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这是提倡文学应经世致用,先生认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文学与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时的国家状况下,文学的改革也会对思想起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来自于生活,不应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而应反映现实问题,剖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去唤醒那些仍未对国之状况、自身状况有所觉醒的国民一样,文学与技术皆应有助于社会现实。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与想象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科学往往有理有据,而想象只是所想,并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支持。“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则步步踏实,且有助于扫除国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带来新面貌、新思想。

陈独秀先生所提的六点定为当时青年的思想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这六义对于我们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尽管今日之中国与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管何时,不管为国抑或为己,作为青年人,自主、进步、进取、面向世界、实利、科学,这些品质依然是我们理应不断学习并坚持的。“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3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青年人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青年人当有放眼世界的情怀,而非偏安一隅,闭门造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当具有全球视野,积极投入世界大争之潮流,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一较短长,即或技不如人,亦当有开阔的世界胸襟,光明竞争,不足之处,吾奋起直追而已。

青年人重实利,轻虚文,重科学,轻蒙昧。重实利,非拜金主义,而是看重实实在在的竞争于较量,并非“诵孝经以退黄巾”之类大而无当之虚论空谈也。重科学,即把科学、科技视为兴国强国之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之谓也。

说实话,读完此文,除前文所述之激动外,也不免有些惭愧:我们今日之思想、情怀尚不如一百年前之古人。君不闻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语乎?怎能使我等今人之思想境界尚不如古人,又何谈比肩之、超越之?我们是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中坚力量,然我们的生活却并非一片阳光,消极颓废充斥其间,如此,又怎能承担起“基础教育事业”这一天降大任?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自省:以如此之我能否在将来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贡献,能否能担任的了“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园丁”这一高尚而伟大的职业。若不能,岂非是误人子弟,也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吗?

陈独秀先生在这篇《敬告青年》中教育我们: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人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遵从陈先生之谆谆教诲,惜时,奋争,勇敢的投入世界潮流。世间待辟之膏腴之地,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4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陪伴你的人,逗你笑陪你哭的人,和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看你的人,以及那些与你看遍风景的人,带你四处流浪的人。”

而很不巧,你就是那个人。

相信我,我总是舍不得忘掉你的眉你的眼,只是我在想,此刻若你是我,会不会也和我有一样的迷惑,明明是彼此那么熟悉的人,怎生就在回忆里模糊了眉眼。

那些看得见的时光,我坐在你后面踢你的桌子看你憋屈的'脸;扔了你的书包看你蹭蹭蹭的跑下去捡;骑走你的自行车却在半路碰见你爷爷。他笑眯眯的看着我说:“怎么自己一个人骑,应该让我家崽子带你嘛。”我闹了个大红脸,丢下单车落荒而逃。

记得又一次,我半夜睡不着,就一个人跑到你楼下扯着嗓子喊你的名字。结果你没醒,反而把你妹妹给吵醒了,我又一次落荒而逃。

大概是我一身钢铁不曾温柔过;大概是我一脸坚毅不曾软弱过;大概是我给你的回忆都太过难堪而未曾给予你温暖。所以你离开。

曾经很多次想要把你忘掉,但那是我的青春啊,是我最灿烂的十八岁,我怎么舍得。

张悬在喜欢里唱:“而我,不再觉得失去是舍不得,有时候只愿意听你唱完一首歌,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我最喜欢你。”

恩,我最喜欢你。

再见,我的十八岁。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5

时光流转,花季转瞬即逝,在每个夜晚,你总会眺望天上的星星,看似很近,伸出手,却无法触及。也许,你缺的是几个台阶。

早晨,雾色未退,耀阳初升,你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教室里,翻开书页,与同学一起轻声朗读。这节台阶,它,是轻松的。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认真讲课,你与同学认真的听课,比赛着抄写笔记的速度。这是一节台阶,相比于上一节台阶,它,是有些竞争力的。

这些台阶是轻松的.,有竞争力的,难忘的。但有些台阶可能会有些坎坷。考试前的认真复习,考试时的绞尽脑汁,考试后的满怀期待。漏了几题,父母看着你的眼神是那么失望。你认真了,却还是输了,别人问起你原因时,你的心隐隐作痛,鼻子一酸,眼圈一红,却道不出一个原因来。这是一个台阶,它,是苦涩的。而这些因苦涩流过的泪水和苦涩后的坚强,会填补那些坎坷,让你的脚步变得轻快。

还有许许多多的台阶,有的轻快,有的艰难,把酸甜苦辣的心情掺和其中,你会体验到辛辣,苦涩,酸楚,甘甜,咸味,一切都会在你的成长之路上,成为你的心情,成为你的回味,成为你成长的阶梯,让你一步步走向天空中的明亮夺目的星星。

又是一个夜晚,天空中仍是星光璀璨,你如约地站起脚,这些台阶使你与天空并肩共坐,你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走向那些明亮的星星,摘下一颗,它灿烂的光芒会使你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6

一个周五,天气十分闷热,妈妈加班不能来接我,我只好自己坐公交车回家。车上人很多,每个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我只好坐在最后一排的空座位上。

在我的前面,坐着一位青年,他衣着整肃、温文尔雅,正在低头看一本书。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带着一个包,正在睡觉。

不一会儿车到站了,一位青年走了上来,他衣冠不整,头发染成了黄色,脚上鞋子的鞋带都未系好,大摇大摆地走上车。他东瞅瞅西看看,发现没有位置便站到了那位老奶奶的`座位旁边。

他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边随着车厢左摇右摆,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忽然,他眉头紧锁眼睛瞪着那位衣着整肃的青年,脸上露出气愤的表情。我从两个椅子之间的空隙往前看,只见我前面那个青年的眼睛盯着书,他的手却悄悄伸向旁边老奶奶的包。

啊,这不是盗窃吗!我本想提醒一下老奶奶,但那个衣冠不整的小伙却更快地做出了行动。他不轻不重地踩了老奶奶一脚,一下惊醒了她。老奶奶看到旁边站着一个小混混似的青年,便大声指责他:“你踩到我的脚了!”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位“小混混”的身上。

然而他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狠狠瞪了那个小偷一眼,然后给老奶奶鞠了一躬,然后便下车了。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鸟欢快地歌唱起来,在我耳中,这却是对戴有色眼镜看人的人们最大声的嘲笑。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7

在公交车上会发生许多事,有一次,我就看到了一件让人气愤的事.

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去游泳,我们上了一辆公交车,找个座位坐了下来,这时,不知从哪冒出个时髦的小青年来.我最讨厌这种打扮时髦的人了,整天不是抽烟就是上网,不务正业.你看!那个小青年染了一头让人恶心的黄发,嘴巴上有一撇八字小胡,裤子就别提了,上面还有几个大窟窿,脸上写满了"我是混混我怕谁"的表情,我都懒得理他.那个小青年从腰里掏出一元钱,往投币口一扔,然后准备找个座位坐下.忽然司机叫了起来:"你投的是游戏币!"小青年愣了一下,然后又理直气壮地说:"你有证据吗?"司机指着投币箱的'背后说:"你自己看!"小青年一看,原来投币箱后面有一块玻璃,能看到投币箱里的一切,而小青年投的游戏币,正在硬币堆上静静地躺着呢!小青年的脸"刷"一下红了,刚才那股劲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只好又从腰里掏出一元钱扔进投币口,然后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到最后的座位上.其他的乘客也议论纷纷,"那个小伙子怎么能这样呢!""是啊,太没素质了!"我再看看那个小青年,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过了几站,小青年站了起来,准备下车,车上广告牌的女模特正在朝他微笑,我想,大概是在笑他想鱼目混珠最终使自己遭到难堪吧!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8

雨果曾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将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观乎今日我中国之少年,当以青春热血谱少年中国之华章,当以青春底色,绘中国青年之雄姿。

此时此刻的我们,活力四射,当不辜负这大好时光,为自己未来的笑容毫无保留地贡献出现在的汗水!时间唯世间公道,向来不会偏袒于任何人,我们是该将这指掌之间的年华当作腾飞于浩翰蓝天,还是视其如粪土,这人人都懂的答案,但总会有人双眸浑浊,虚度时光,这又是何苦啊!

“长风破浪会有时”,是诗仙李白的青春;“山入潼关不解子”,是谭嗣同的青春;“年少万兜鏊”是孙仲谋的青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先生的`青春;“人生无处不青山”,是毛泽东的青春。年少有为,春春灿烂。正值年华,青春无限,何不志存高远,奋力一搏?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岁月流逝如脱弦之箭、脱缰之马一般,有如行云流水般地在青年的生命中流淌。倘若你现在以为时光“漫长”,从未奋斗在应该奋斗的年龄,待你饱经沧桑,只得老泪纵横地呻吟:“人生真是短苦啊!”你可否发现自己回首往事时,记忆中竟全是斑斓的光影、记忆的屏障,曾经心动的声音已渐渐远去……

中国青年最是闪耀、青年中国最有希望!别放弃,有朝一日我们也将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9

人不能选择他的出生。我很无奈,有三个优秀又帅气的哥哥,有个优秀的姐姐,轮到我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无论如何我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我是那种很平凡的女生,普通到看一眼就能忘记,却出生在如此优秀的家庭。

从很早,我就知道太乖的孩子没有主见,没有思想,也没有糖吃。他们只是一个能够在外面赢得掌声的人而已。于是,我学会了先斩后奏,学会了报喜不报忧,所有的事情开始自己承担,家里从来不知道,所有的路都自己选择,很多时候会后悔,但在不知不觉中会开始学着成长,有的时候会叛逆,不省心,但我在外面惹的事从来都自己解决。

从小,我就狠狠地告诉自己“太乖的孩子没糖吃”;“从来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即使是在最难堪的时候,如果有一天交的男朋友会突然说出分手,也不允许哭泣,因为眼泪只是失败者示弱的表现”。曾经有过孤独的时候,曾经当黑夜再也勾勒不出我身影的轮廓,曾经遭受到最信任的人的背叛,曾经因为害怕雷声在床上孤单的做了一夜,却没人关心的时候,我发誓我要一个人努力活的很好。青春,也许是疼痛的',不论如何,我会努力留下些什么。

18岁对我来说是个交点,18碎以后我们已经成年,有了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那个年纪已经不允许我们冲动,也更不会留下一些冲动的文字。18岁以前,我告诉自己,要留下一些干净的纯粹的文字,也许在很久以后的午后,我会捧着一杯咖啡来赏读那些曾经属于我的青春。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0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却伴随着无限的遐想和憧憬,都市生活中,跳跃着五彩斑斓的音符。她欢快的奔放着,这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绚丽的都市注入了一股旺盛的活力。

青春是三月的春风,只要轻轻拂过,大地万物复苏,就会留下彩虹七色光的美景,青春的风是透明的,儿时的纵情淘气,调皮早已过去,风儿正朝着一个目标掠过,他在追求着完美。

青春是金秋的红枫,红得自然,红的纯正。这就是青春给人的无限的向往和追求。他带来的是勇气。让悲观者有了勇气,而青春一族的我们,更增添了奔向理想的.信心。

青春实话,美丽却易飘零,假如不去呵护,就会枯萎凋谢;青春是雾,朦胧却又多情,假如不去把握,就会变成泪水,在悲伤时破碎;青春是风,来得仓促去得匆忙,假如不去挽留,就会在不经意间转瞬即逝,无情地飘走。

青春是自由,想唱就可以唱到地老天荒,要哭就哭得悲悲壮壮;青春是希望,即使有人落空,依然会有坚定执着的梦;青春是拼搏,让人懂得攀登才能取胜,奋斗才会回头;青春是一本厚厚的书,可以填满快乐,也可以孤独,却不能在它的扉页上因等待停下前进的脚步。

青春有五彩的梦,青春有淋漓的愁;青春有我们跋涉的脚印;青春有我们灿烂的笑容;拥有青春就拥有未来得的希望;拥有青春就拥有生命的朝阳。

让所有的青春感叹都化作指路的明灯吧!伴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前进,前进,再前进……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1

今年的青年节,对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安平广场要搞五四青年节文艺活动演出,我们学校为我报名参加架子鼓表演《无地自容》。

我为了不在台上出丑,所以每天都认真练习,有多少个下午,我练的腰酸背痛,伸了伸懒腰,又继续练下去;有多少个下午,我一放学,便匆匆写完作业,然后又扎进练习中,我的脑海中只有练习,不要在台上出丑,要不然我就真的要“无地自容”了。

要表演了,那天晚上,我怀着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来到了安平广场,我不停地在心里问我自己:我会不会掉鼓捶?会不会出丑?我心里七上八下,矛盾极了。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不要怕,昊昊,加油,我们都相信你!”该我表演了,想着妈妈刚才说的话,我大胆的走了上去,面带微笑。

无拘无束地敲了起来,那时的我,似乎已经把害怕之类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看到老师,同学在下面为我鼓掌,加油打气,又听到台下的阵阵掌声,我信心十足,敲得越来越自然。

为了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我心里只有四个字—坚持到底!那时的我如同火山爆发,一气呵成,为我的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颁奖晚会上,我获得了三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我想:我没有给学校丢脸,我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事后,我感慨万千,因为我终于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明白了:做什么事一定要认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2

近日,在“青年读书班”的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有意的关注青年相关的书籍,也从众多著作中挑选出一本陈独秀的《警告青年》来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我也进一步感受到了青年对一个国家及社会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目前的高速发展阶段,青年所表现出的生产力及社会影响力尤为突出。

陈独秀对于青年的阐述,主要是结合着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提出自己对当代青年认识上的独到见解。在当初的社会背景下,他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等一些列观点。时过境迁,陈独秀当年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下已经不再为人所评论,而随着国家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代的青年又该如何从这本书中汲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呢?

关于青年的字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作为自身来讲,深刻的思索过这个阶段使命的人,确是不多。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为国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青年何谓强?如何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对青年的时代使命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后备能源储备,青年的整体使命感是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青年,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才会主动的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去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工作来证实自己,用奉献来诠释自己。使命,简单的说,就是责任与任务,使命感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动力源泉,或学习,或工作,或生活,没有使命感的人,是不会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没有目标的徘徊,永远处在迷茫之中。

我们暂且不谈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占据着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对我们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使命感是我们职业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却是对使命感恰到好处的诠释。没有使命感的职工,是不会理解这些精神状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状态,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所反映出来的职业品质。因此,在现阶段,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惦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以踏实务本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只有这样,才会将自己的精神信仰与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3

《敬告》一文,是詹天佑先生归国从事铁路建设已达三十年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针对正在成长的我国青年学生和青年科学技术队伍的实际,向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忠告。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敬告青年工学家》读书笔记40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今年9月24日是历史上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00周年纪念日。京张铁路是第一位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亲自勘测、设计、指挥施工修建的。京张铁路的设计和建造者们,用铁的事实粉碎了当年帝国主义所谓“中国人修不出铁路”的谬论,以此为中国筑起了铁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因此说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愚昧、屈辱的近代中国铁路史的结束以及中国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建设和发展史的开端。而詹天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的一生,是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和民族自强进步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不仅惊叹他在铁路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更应深入学习他那些集中体现中国知识分子高尚品质和崇高风范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于1918年2月撰写发表的《敬告青年工学家》(以下简称《敬告》)一文。詹先生的思想、信念、品格、修养充分地体现在这篇历史文献之中。全文仅1700余字,但字里行间却饱含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寄予了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健康成长成才的无限期望。事实证明,詹天佑这篇语重心长、字字珠玑的文章,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都将对广大青年学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将与中国古代荀子的《劝学篇》、近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现代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以及俄国巴甫洛夫的《致青年的一封信》一样,堪称永垂青史的道德教育名篇和启示后人成长成才的金玉良言。

一、《敬告》全文饱含着詹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及对祖国富强的热切企盼,堪称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敬告》一文,是詹天佑先生归国从事铁路建设已达三十年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针对正在成长的我国青年学生和青年科学技术队伍的'实际,向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忠告。在文章开头他就写道:“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他说的“工学”,完全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当然在他所处的时代,完全靠科学技术而使国家富强起来是不现实的,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的封建势力不允许你自由地发展和建设。但是在今天,要使中国富强起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已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他还说:“纵观世界之潮流,物质进步,一泻千里”,我们现在不是经常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吗?而詹先生在91年前就已看到了这一潮流,认识到了这个真理,实为进步思想的先躯。接着他指出“交通不便,何以利运输?机械不良,何以精制作?若夫矿产之辟兴,市场之建筑,孰非工学之范围,皆系经营之要着。呜呼,我工学家之责任,不亦綦重耶!……工学之前途,发达可期,实业之振兴,翘足以俟,将不让欧美以前驱,岂仅偕扶桑而并骑。” 在那个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蹂躏的年代,詹先生就已认识到要使中华民族变贫弱为富强,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重视人才,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队伍。同时他对祖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坚定地预言,我中华民族一定会赶上欧美,超过日本。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强国的民族气节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信念。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近一个世纪以前,詹先生的《敬告》一文是那些用封建文化所腌制出来的八股先生们以及留学美国多年之后而变成唯洋人是瞻的奴才们绝对写不出来的好文章。詹先生的可贵可敬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能把中西文化中美好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科学的、先进的成分。当时五四运动尚未爆发,而詹先生的思想中就已十分明显地包含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并将其统一于爱国主义的立场。这不能不说詹先生在当时就具有了高瞻远瞩的目光和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詹先生的上述思想仍将对青年学子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科教兴国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敬告》一文提出的“修业、进德、守规、处事”四大立身要则,堪称加强青年学子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至理名言

詹先生在《敬告》一文中,针对当时中国教育与青年科技人才的状况,为使青年学子能担当起社会历史重任,特向他们提出了“修业、进德、守规、处事”四大立身要则的教诲。深入浅出、引古喻今、推心置腹、循循善诱地阐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詹先生毕生倡导的爱国敬业、崇尚道德、尊重科学、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文中抒发无遗。在今天看来,这四大立身要则为青年学子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而詹先生文中所提出的四大立身要则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修业上,詹先生写道:“精研学术以资发明。镜以淬而日明,钢以炼而益坚。凡诸学术,进境无穷,驾轻就熟,乃有发明。”这是“修业”的总要求。接着,先生指出当时青年学子修业上的缺陷在于“怠于深求,研究不足所致耳。青年学子,一出校门,辄辍学业,得一位置,已自满足。及至实地工作,亦惟求称职而已。至于退食之暇,尚发奋求学者实为少数。于是囿于旧闻,不求精益,甚至自矜一得,迹近恃盈,而彼邦日有发明,我则瞠乎其后。如是而望工学之进步,不亦难乎?”针对这些缺陷,先生提出了纠正之道:“故必从事业以求精理,温故业而启新知。凡外国有新理新器之发生,务研究其原因,而从事仿效,加以种种之试验,作出种种之模型,虽失败于前,必改良于后”,只要殚精积虑,终能融汇贯通,又何愁没有新的发明?这一节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在修德方面,詹先生指出:“崇尚道德而高人格。道德者,人之基础也。学术虽精,道德不足,犹诸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稍有震摇,无不倾倒。” 这其中体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在先生看来,道德修养是人的立身之本。他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凡做一事,无论人言之是非,先求己心之安泰。必须以事业为前题。诉良心而无怍,方可坦然行之。勿屈己以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则。不因权利而操同室之戈,不以小忿而萌倾轧之念。视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谅人心,皆我青年工学家所必守之道德也。” 这一节不仅阐明了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更提出了道德修养的要求与方法。以上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综合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

在守规方面,詹先生首先提出了“循序以进,毋越范围”的总要求。接着他指出“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一蹴而几,非可永久。工程事业,必学术经验相辅而行,徒恃空谈,断难行事。”他所说的“学术”,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他所说的“经验”,就是指“实践”,光有书本知识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建树。詹先生在这里虽没有使用哲学术语,但他所阐述的道理,无不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在当时同样是难能可贵的,而现在也是同样必须遵循的。他还指出“是以东西各国,凡初卒业于学校者,无论成绩如何,必先居以下位,待其阅历渐近,逐次提升。故一旦位高权大,下级情形,既已深悉,统率驾驭,自必有方。事虽纤微,莫不了于胸中,而人亦不敢为伪相试。”凡事都要从基层、基础做起,要脚踏实地、遵循规律。接着他指出“以服从为要义,力祛骄矜,以勤慎为方针,务求深造。举凡细微之事,亦必躬自亲之。……故曰物有本末,事有先后,拾级而登,终达峰极。若夫浮躁狂妄者流,未有不败者。”他奉告青年学子要力戒骄矜、浮躁和狂妄,要谦逊、勤慎和守规,学人之长、躬身实践,在生活上要低调,工作上求高端,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既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遵纪守法教育的题中之义。同时这一点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既是发自肺腑的做人忠告,更是岗前职业能力培训的基本要义。

对于处事方面,詹先生首先提出了“筹画须详,临事以慎”的总要求。接着他指出“凡工学青年,一旦身亲实事,无论其职位高下,恒负一部分之责任,指挥多数之工人。苟筹谋稍涉疏忽,则群下因之误事矣。惟事必豫谋,通盘筹算,临时方免张皇失措之弊。”说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未雨绸缪,做到心中有数。接着他着重在选择包工人员方面向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忠告。据载,詹先生对挑选修筑铁路的包工人员极为慎重,认为“开得价廉者,未必即是稳练老手”。有的包工头得知詹天佑喜爱花木,便登门送上数盆珍贵的桂花。詹天佑看出花盆内埋有金钱,识破来人用意后告诫对方,休想以xx手段来取得包工权。因此他在《敬告》一文中,才强调选择包工人员要格外谨慎,“其人多狡猾善辩,对于经验较浅之工程管理者,恒存尝试之心,复能鼓其如簧之舌,逞一方面之理由。若不深察其性质,慎己之行为,鲜不受其愚弄也。”上述思想对于今天预防建筑领域xx现象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教育意义。接着他笔锋一转“然而详慎云者,非犹豫之谓也。若把握不定,遇事踌躇,或因人言而轻更办法,则己之短处,适为人所窥破,其下更得施其蒙混之狡谋。及至偾事,人不我谅,必自损其名誉焉。就御下而言,过放任则自失尊严,遇苛刻则人怀怨望,必也兼用恩威,善于操纵,不假事权于人,不轻信左右,小心翼翼以为之,则鲜有偾事者也。”这既是加强健康身心素质教育、培养良好心态的至理名言,更是成就事业的处世之道。 詹天佑先生论述的以上四大立身要则,虽已时隔近百年,但其精髓仍不失为今天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思想道德修养的准则和加强青年学子综合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詹天佑已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和带有标志性的历史符号。他不仅为今人留下了见证中国人尊严、荣誉、勇气和智慧的铁路,而且他本人走过的人生之路同样引人深思。用时髦的话来说,詹天佑算得上是一位“海归派”技术官员,在世界顶级学府耶鲁大学接受了“我为服务社会公众而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却在回国创业过程中屡遭排挤、歧视,用非所学。然而无论是被派到福州船政局学轮船驾驶,还是在广东博学馆任教,他都能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胜一行。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坚持“视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谅人心”的原则,“不因权利而操同室之戈,不以小忿而萌倾轧之念”。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他谨遵“修业、进德、守规、处事”的立身要则,事必预谋,通盘筹算,处事灵活稳健,对待下属“兼用恩威”,善处各种矛盾,耐人寻味。他的经历和思想,对于今天受金融危机冲击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的青年学子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如何择业、就业、创业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总之,詹天佑先生留下的忠诚的爱国思想、严谨的科学精神、清廉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实干劲头、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与今天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若我辈后人能恒久效仿,继续弘扬和不断发展,则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翘足可待。到那时离先生“将不让欧美以前驱,岂仅偕扶桑而并骑”的梦想就真的不远了。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4

今天上完艺校,我一个人走回家。当我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我看到一位老爷爷,他背着沉重的担子,正吆喝着:“卖橘子喽!卖橘子喽!一元一斤,一元一斤!”看到这,我不禁一阵心酸,这位老爷爷年纪都这么大了,却还自己劳动,被那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也许他能呆在家里,接受着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他还是选择自己劳动,即使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也许他的子女并没有那么孝顺,但他可以选择去乞讨,可他却选择了劳动。是的,是因为他热爱劳动!他的这颗热爱劳动的心使我敬佩。

快到家门口了,我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到一户人家门口乞讨,主人不耐烦地丢给他一枚硬币,走了。他又来到另一户人家门口,要了好几次,可主人只丢给他一句话:“你反正这么年轻,可以自己去赚钱啊!去工作好了啊!”可那个乞讨的年轻人却无动于衷,继续厚着脸皮向老板乞讨:“可怜可怜吧!”老板不耐烦了:“没有没有!”看到这里,我又想起那位老爷爷,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一位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面对生活的'困难选择了劳动,而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只靠博得他人的同情,他怎么就不会劳动呢?!

我想,美好的明天始终是靠今天的勤劳来创造的。通往美好的路,也是靠勤劳及努力来铺设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5

那一天,我和爸爸乘车上东营,在车上我看到一个浓眉大眼,精神十足的青年。车上的座满了,我和爸爸站着,而他穿着薄薄的衣服坐在一个好座位上。

一会儿上来一个抱着小孩的妇女,一脸焦急的样子,孩子在她的怀里哭着。她走到青年旁边急切地问:“您能让一让座吗?”青年把头一摆,向窗外望去,装作没听见。我和爸爸不约而同地小声说:“缺德!”看到青年纹丝不动,妇女只好站着。

过了一会儿,上来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走路摇摇晃晃,身子非常单薄,好像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倒。他向四周看了看,眼里充满了一种渴望,希望有人给他让座。他看了看发现只有那个青年最年轻,就把目光转向青年,青年却说:“我不会让,找别人去,真烦!”

我刚要去打青年,爸爸急如星火地把我拉住,小声地说:“遵守公共纪律。”我点了点头,但我心里一直骂青年,骂他不尊老爱幼,骂他太自私,太坏。

一会儿下了车,那青年好像很冷的样子,我心里想这是报应。一会儿我看见了车上一个大洞,我怎么早没发现。我又看了看大洞冲着哪个座位。

怎么会呢?竟冲着那个自私傲大的'青年!

我这才明白了,原来他下车时很冷是因为他在堵洞呀!我轻视了他,他不是不愿让座,而是怕别人受伤害。

你为什么不说出来呢?

我现在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默默无闻。他才是真正默默无闻的英雄!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6

每年的5月4日,都是属于祖国年轻一代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会想到五四爱国运动,这就是我们青年的精神最好的代表。青年要有青年的样子,我们的青年节,不要死气沉沉,不要无精打采,我们要尽情释放我们的青春和活力,谱写一曲青春之歌。

青年是最有青春和活力的,所以在五四青年节中,我们要积极的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风华样貌,展示出我们青年活力四射,神采飞扬,青春开朗的'状态。青年,就像最有朝气的冉冉升起的太阳,就像跟着气壮山河的国歌徐徐升起的国旗,迎风飘扬。我们青年是最有朝气的一代,我们要在这一天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

青年节,我们班里都会组织一个晚会,这应该算是在学校里最能展现大家的活力青春了。我们分有青春组和活力组,青春组的表演主要是小品和乐器节目,活力组的表演主要是歌曲和舞蹈。在这些表演中,大家都尽情的展示出自己的青春与活力,有着幽默搞笑,有着激情高亢,也有温暖感动。这些节目虽然比不上专业的演员专业的歌手,但是都是我们自己一次一次的训练和彩排,大家都为了青年节的表演尽心尽力,展示出我们青年青春和活力的最好状态。我们为自己的青春活力叫好!

青年节,展示我们青年的青春与活力。青年,就是要最青春,最活力。不要浪费我们的青春与活力,大方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活力吧。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